一、从网络段子到实体生意:一场荒诞的职场“角色扮演”

“每天30元,包午餐、带工位,还能体验怒怼老板的快感”——这不是影视剧的虚构情节,而是2025年北上广深等城市悄然兴起的“假装上班公司”的真实服务。这类机构以共享办公空间为基础,叠加“职场剧本杀”元素,为失业者、自由职业者等人群提供“在职”假象,甚至衍生出社保代缴、简历背调等灰色业务。数据显示,小红书平台上相关话题浏览量已突破1400万,讨论量达4.4万条。

从成都武侯区的40平米工作室到北京国贸的豪华职场,“假装上班公司”多由闲置写字楼、画室甚至农场改造而来。商家通过盘活空置资源降低成本,例如成都某工作室月租3000元,日均收费30元即可覆盖成本。而用户只需支付一杯咖啡的价格,便能获得比图书馆更稳定的工位、比咖啡馆更私密的环境,甚至通过“同事闲聊”“老板巡查”等场景设计缓解孤独感。


二、谁在为“假装上班”买单?三大群体的生存焦虑

  1. 失业者的体面面具“儿子出息了!”这句母亲的夸赞,成为北漂青年晓航连续6个月自费千元“上班”的动力。被裁员后,他每天准时到国贸某共享空间“打卡”,只为维持家人眼中“外企白领”的形象79。类似案例屡见不鲜:广州小C失业半年间每日前往图书馆“假装上班”,最终考上公务员;昆明某网友为躲避家人追问,自费通过“公司”代缴社保。
  2. 自由职业者的仪式感刚需自由撰稿人杨洋坦言:“在家总想躺平,但在这里看到别人工作,效率能提升50%。”数据显示,超60%用户认为模拟职场环境能维持工作状态,避免技能退化。上海某空间甚至推出“虚拟部门”服务,用户可付费加入“市场部”,体验开会、点外卖等集体互动。
  3. 高压职场人的喘息空间一位互联网从业者透露:“公司内卷严重,我每周花200元租工位‘逃离’两小时,只为安静处理私人事务。”部分机构瞄准这一需求,推出“反向PUA老板”“拒绝加班”等情绪宣泄项目,单日收费高达60元。


三、商业模式:低成本“情绪生意”背后的法律暗礁

商家盈利模式清晰:沈阳某点位100个工位月收入达15万元,扣除租金后利润率超40%。然而,灰色地带的风险不容忽视:

  • 社保代缴骗局:云南某公司以5%手续费为“员工”挂靠社保,涉嫌虚构劳动关系,违反《社会保险法》。律师指出,此类行为可能导致个人征信受损、社保待遇无效。
  • 虚假证明隐患:北京某机构承诺开具“在职证明”填补简历空白期,但若被证实造假,将影响求职者职业信誉。
  • 信息泄露风险:部分公司以收集用户身份证、银行卡信息为代缴条件,存在被用于诈骗、洗钱的可能。

四、争议与未来:是创新还是泡沫?

支持者视其为“灵活就业的缓冲带”:北京农场主将免费工位与农事体验结合,帮助都市人重建生活节奏;上海某律所通过出租闲置空间,形成创业者资源共享生态。反对者则认为其“贩卖焦虑”:某媒体批评称,这类服务消耗失业者积蓄却无实质帮助,可能加剧“职场逃避症”。

行业转型已现端倪:苏州某公司尝试嵌入职业培训、创业孵化服务;经济学家建议,若规范服务边界(如禁止社保代缴),该模式或成共享经济新分支。


五、结语:一场折射时代症候的社会实验

“假装上班公司”的兴起,撕开了当代职场文化的隐秘褶皱:当“事业有成”仍是主流价值标杆,当“空窗期”成为简历污点,这场荒诞的“职场表演”便成了无数人的生存策略。它既是共享经济困局下的创新突围,也是社会压力催生的无奈产物。未来,这场实验将走向真正的职场革新,还是沦为昙花一现的流量泡沫?答案或许藏在每个“演员”对体面与尊严的执着追求中。

#失业# #灵活就业# #尊严# #生存# #工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