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BOOKS

在一个热点不断的时代里,世界读书日总能悄无声息地打动人心。它不张扬、不热闹,却带着一种沉静而持久的力量,提醒悬浮在动态生活中的人们:读书依旧是连接世界最安静的桥梁


每年这一天,我们都在谈论阅读:读什么书?怎么读?为什么读?

但除了“读”,我们更该学会“说”与“听”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急切地表达,却越来越不善于倾听;越来越频繁地说话,却越来越难以达成真正的理解。

而经历周成刚老师三十年两次翻译,近期重新出版的《赢在对话:如何说如何听》(《如何阅读一本书》姊妹篇),恰好解决了这一现代人的困境。


说与听

其实是更深层次的“阅读”

如果说《如何阅读一本书》教人“读书”,《赢在对话:如何说如何听》则教人“读人”。

听和说,是人与人之间最基础的交往形式,但很多时候,我们说出口的话,对方听不进去;我们好不容易表达了一番心意,却发现彼此仍未达成真正的理解。

这本书从沟通的基本逻辑出发,系统地讲述了听与说的艺术:

如何表达得更清晰、更明了、更有说服力?

如何在聆听中真正理解他人的观点,而非只是在等待自己发言的时机?


作为译者,周成刚老师这样分析这本书

作者艾德勒以哲学家的缜密视角,将“沟通”拆解成一门需要系统学习的技艺。他不仅关注语言,更关注语言背后的思想结构。他认为,真正的交流不是赢得辩论,而是达成共识;不是争一个输赢,而是促成一次思想交汇

这本书

为什么令他念念不忘

——这是周成刚老师翻译这本书的渊源。他对阅读和沟通的重要性有着自己的深刻理解:

“《赢在对话:如何说如何听》看上去是讲交流、讲交谈,但它实际上是将交流对话上升到了哲学思辨的高度,让表达更严谨,说服更有效,达成真正的共识。”

周老师认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甚至恋人之间的交流,本质上都需要一种“会说、会听”的能力。不仅要听得懂,更要听得进;不仅要能表达,更要说得准。

这本《赢在对话:如何说如何听》,恰恰可以在这个时代信息喧嚣、沟通混乱的大背景下,为我们提供一份冷静的参考,一种内在的秩序感。

亲子阅读

最好的对话,是一起读书

读书,不只是孩子的事。

正如周老师所说:家长和孩子共同读书、共同交流,远远比单方面劝读更有效。

这本书也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因为真正有温度的教育,不是说教,而是陪伴;不是灌输,而是共同成长。

试试和孩子一起读《赢在对话:如何说如何听》。你会发现——

以前孩子听不进的话,其实是我们没有说对方式;

以前觉得孩子固执,其实是我们没有听懂Ta的内在逻辑;

原来,理解不是一句“我懂你”,而是一种“对话”的能力。

这本书,不仅能帮助孩子提升表达力,也能帮助家长获得沟通的“二次成长”

世界读书日

不妨读一读“沟通”

文学名著、人文经典,带我们远离现实,奔向精神的远方。而像《赢在对话:如何说如何听》,可以帮则助我们过好日常生活。

它像一位导师,指引我们如何构建更高质量的人际关系:

好的交流不是技巧,而是理解;

好的表达不是花哨,而是准确;

好的沟通,不是把话说出去,而是让心靠近。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读一本关于交流与沟通的书,不失为一个应景的选择。

正如周老师在译者序中所写的:

“无论世界如何变幻莫测,技术发展如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如何一日千里,真正的对话始终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们人类区别于动物和所有智能机器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把这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

分享给你最想沟通的那个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