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凤凰 空间(ID:fhkj666666)
本文已获得授权
最近,知名网站ArchDaily揭晓了“2025ArchDaily中国年度建筑大奖”的榜单。
获得冠军的是深圳福田中学校园设计。
深圳福田中学(图源:reMIX 临界工作室,摄影:张超)
亚军由昆山丝竹滑板公园获得。
昆山丝竹滑板公园(图源:SoBA建筑设计事务所,摄影:Holi)
季军则是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三期 · 东畔科创中心。
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三期 · 东畔科创中心(图源:SOPA 祚诚建筑)
深圳福田中学的校园设计,颠覆了传统校园的封闭模式,更以“城市中的城市”为核心理念,重新定义了教育空间与城市、社区、自然之间的关系。
深圳福田中学(图源:reMIX 临界工作室,摄影:胡康榆)
往年获得冠军的“最美建筑”,通常都是博物馆之类的文化建筑,今年则是学校建筑拔得头筹,好想到这个学校里去体验一下,重新做一回学生。
在学生时代,周遭的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校园的建筑与周边环境,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塑造他们的个性与思维方式。
01
没有围墙的深圳福田中学
正在重新定义校园空间
在我们通常的印象中,从小学到高中的校园就像“教育的机器”,都是规整肃穆、功能单一的,围墙将孩子们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开。
而深圳福田中学,则拆除了围墙。
学校沿主干道的边界不再是围墙,而是一个透明而有吸引力的立面,市民可直接从街道进入学校的“社会门厅”,通向为市民开放的一系列文体设施。朝向城市和校园内部的双门厅设计,既开放了校园设施,又保障了学生的安全。
多条通道的设计,让学生在校园里也能欣赏中心公园与远方的CBD美景,不再与城市隔绝。
深圳福田中学(图源:reMIX 临界工作室,摄影:胡康榆)
深圳福田中学(图源:reMIX 临界工作室,摄影:袁小宜)
学楼和教学楼之间用廊桥连接,形成了街区的样式,孩子们可以在其间活跃地穿梭互动。
深圳福田中学(图源:reMIX 临界工作室,摄影:胡康榆)
福田中学设计的一大亮点是,在校园建筑的5至7层,插入了一个“快捷通道”,在空中连成一个400米长的环线,形成“空中社交圈”。从A点到B点之间,可以有很多种选择,可以走最短的,也可以走最好玩的,还可以走风景最优美的……一切设计都是希望可以鼓励孩子们在巨大的校园中去尽情体验。
深圳福田中学(图源:reMIX 临界工作室,摄影:张超)
02
未来校园:
让学校成为一座“小城市”
与社区共存
深圳福田中学,是2018年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8+1”建筑联展中最受瞩目的项目之一。深圳在建设学校这件事上是认真的,2022年春,南山区邀请了一批建筑师,开启“百校焕新”专项行动,计划在3年内对143所中小学、幼儿园进行改造更新,让建筑师提前入场,一校一策做设计,探索校园空间的更多可能性。
在深圳的中小学改造中,许多改造后的校园就像是一座“微型城市”,居民就是孩子们。
比如深圳福强小学的设计,采用了“混合空间”的设计手法,把很多公共场所分散安排在教室周围,给学生们带来探索迷宫的感觉,充满了“科幻感”和“童话感”。
校园中大尺度的屋顶花园、中尺度的内院、小尺度的天台成了不同的户外学习空间,多层次的空间设计,让孩子可以在不经意间找到新的兴趣点,也为他们提供了能够真正展示自我和看见他人的机会。
深圳福强小学(图源:众建筑,摄影:朱雨蒙)
校园的设计把社会、设计、学习、交流和玩耍串联在一起,学校即是城市,让学生们感知真实的、书本之外的知识。
深圳福强小学(图源:众建筑,摄影:朱雨蒙)
在深圳的“百校焕新”中,很多学校都开始尝试向社区敞开怀抱,比如图书馆、篮球场周末向社区开放,学校门前的空间为居民提供了遮风挡雨的休憩场所,学校的栏杆可以作为附近居民的晾晒场……
龙岗创星学校,对学生和市民友好的共享骑楼(图源:都市实践,摄影:TAL)
“百校焕新”的总策划周红玫还做出了大胆的设想:未来随着出生率的下降,幼儿园、小学后续可以改造成社区中心、养老中心,今天的设计要为未来预留好空间。
学校社区化、传统校园空间灵活化是未来的趋势,谷歌教育最近发布了全球报告《教室的未来》,提出在美国,使用混合设计的教学空间的学生,在阅读和数学测试中的表现明显优于传统学校的学生。
(图源:Archdaily)
世界上的很多学校都在进行“打开学校空间”的尝试。
202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日本建筑师山本理显,致力于通过建筑创造条件,增加人们相聚和互动的机会。
在子安小学的设计中,贯通的宽大阳台连接各个教室,形成灵活空间,亦形成与操场可以产生交流的公共场所,促进了上千名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子安小学(图源:普利兹克奖官网,照片由Mitsumasa Fujitsuka提供)
子安小学(图源:普利兹克奖官网,照片由Mitsumasa Fujitsuka提供)
衢州第六实验学校的设计,创新性地引入“校园街道”概念,将教学空间、复合空间与创新空间分别比作树根、树干与树冠,这些空间通过街道与连廊串联,促进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和探索。
衢州第六实验学校(图源:零壹城市建筑事务所LYCS Architecture,摄影:山间影像)
03
嵌入自然
让上学变成一件好玩的事情
今天的建筑师们正在重新构想学校,将其不仅仅视为学习场所,而是孩子们能够全面成长的生态系统,将教育与游戏、探索以及与自然元素的融入相结合,教育空间被重塑为充满活力的空间。
202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弗朗西斯·凯雷在非洲家乡设计的甘多小学,不只是一所学校,也是一片绿洲。凯雷发起“种植杧果树”计划,因为营养不良在甘多很常见,而芒果是当地人重要的营养来源。此外,杧果树还为学校的孩子们提供了可以乘凉、玩耍的绿荫,通过照料杧果树,也培养了孩子们的责任感。
甘多小学(图源:普利兹克官网,照片由Erik-Jan Ouwerkerk提供)
路易斯·康认为,树下的空间是教育空间的起始,而自发的教育和学习行为只有在适宜的空间环境下才会发生。
深圳荔园外国语小学的设计,就保留了场地中原来的“小森林”,在校园中,树林、土壤、阳光、风和四季等自然元素可以真实地被感知,而这些将成为学生们的美好记忆。
深圳荔园外国语小学(图源:直向建筑,摄影:Arch-Exist)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新校区,仿佛是一个微缩的热带雨林,这里有丰富的植被和生物聚落。整个校园就像一个自然教育的课堂,每一层都有空中花园,学生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自然探索。
乔木与灌木模拟生态系统最天然的状态,攀缘植物从地面蔓延上去,和建筑连成一个整体,绿植不仅是生态的呈现,也是包裹校园的屏障。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新校区(图源:李晓东工作室,摄影:UK Studio)
04
学校建筑
首先应是孩子的“庇护所”
现在,因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极端事件在各地不时发生,学校建筑的设计,也要充分考虑心理健康的因素,学校建筑首先应是孩子的“庇护所”,设计要考虑学生的体验。
2018年,国际建筑界权威杂志《建筑评论》将这座伊朗的一座孤儿院选为2018年度AR House awards的冠军。
由ZAV Architects为伊朗孤女所打造的这座孤儿院,专门收容7—16岁的女孩们在此生活学习,它所体现的人文关怀很值得我们参考。
伊朗孤儿院(图源:ZAV Architects)
为了保证女孩们免受外界的打扰,孤儿院被砖墙包围起来,还利用一种巧妙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独特可调节的阳台,盖上顶篷后,可以让女孩们虽身处户外却可以不戴头巾,免于束缚。
伊朗孤儿院(图源:ZAV Architects)
宁波惠贞高级中学,设计了一个3000平方米的“空中森林”,连接各栋教学楼的各个楼层,建筑师马迪说,他想建造一座“可以认真浪费时间”的学校,让学校不那么令人讨厌。
宁波惠贞高级中学(图源:靠近设计事务所/浙江工业大学设计集团)
“空中森林”的立体交织游廊、天台迂回的漫步道,都可以适度地阻挡视线,让青春期的孩子们有一个小小的藏身之处,可以独处片刻,不用担心时刻被监视。
学校的心理老师也筹备了户外辅导课,让孩子们坐在花草中间练习正念。
宁波惠贞高级中学(图源:靠近设计事务所/浙江工业大学设计集团)
结语
学校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容纳课堂的物理场所,更是塑造孩子认知、情感与价值观的“精神容器”。
构建理想校园的探索,不仅是设计空间,更是通过空间重塑教育的灵魂。
未来的教育空间,终将走向“人建空间,空间塑人”的共生循环。
参考资料
《2025 ArchDaily 中国年度建筑大奖揭晓!》(Archdaily)
《福田中学校园设计》(reMIX 临界工作室)
《在高密度的深圳,走进一座始终“未完成”的校园》(公众号“三联生活周刊”,作者:吴丹)
西方空间里的那些智慧,亦或是深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对空间的原始情感。 文字直白却不乏诗意,信手绘就的图画,准确又充满童真。 通过手绘还原古籍上的场景,读者可以设身处地地感受埋藏在历史里的文化与审美,并探寻现代建筑设计如何解构并运用这些元素。
- End -
内容合作:微信chenran58,
|免责声明|
本文转载自:凤凰空间
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文章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 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