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51年世界上第一座用金属和玻璃建造的“水晶宫”,到1915年由世博会建筑改造的旧金山艺术宫、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上的“东方车站”,世博建筑无不引领着最新潮的结构美学。1867年巴黎世博会首次提出“独立国家展馆”理念之后,各国展馆便争奇斗艳,反映着全球建筑的审美趋势、技术进步和社会价值观演变。
2025日本大阪世博会召开在即,世博园区即将开园,尽管为世博会建造的人工海岛“梦洲”传来建筑物坍塌的消息,但其核心木结构建筑“大屋根”所传达的理念依然值得探讨。巨大圆环的设计灵感源自日本传统木结构工艺“贯”,通过柱梁纵横交错的方式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建筑相结合,展现了木材在现代大型建筑中的巨大潜力。
2025日本大阪世博会建筑物“大屋根”
这或许是未来建筑的特点:建筑物由可回收材料打造,并铺设太阳能电池板,提供清洁能源。风道的设计很巧妙,以自然风为室内空间降温,减少空调消耗。拥挤的都市空间里,屋顶花园也为现代人所热衷,据说“大屋根”葱郁的绿植与绚烂的花卉之间还设置了上百株带有LED光源的“照明草”,营造出一座悬浮于空中的花园仙境。
可持续理念结合美学设计,也体现在2025年世博会各个国家馆的创意中。奥地利展馆充分体现了奥地利在音乐、科技和生态等方面的成就。一座高达16.5米的螺旋形雕塑,如同一张巨大的乐谱,象征着奥地利丰富的音乐遗产,它全部以木材及螺钉融合完成,90%材料可回收再利用。比利时馆以“水的三种形态”为主题,呈现生命之源的多样性,馆主体呈现“冰盒”形态,象征水的固态;展馆周围设有水境,可让观众直观感受水的流动性;屋顶由充气结构组成,仿佛飘浮的云朵,体现水的气态形态。中国馆以“中华书简”为主题,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外立面采用可再生竹材,建筑表面则镌刻着古诗词与山水画,向世界呈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绿色发展愿景。
2025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
在世博会这样的“视觉竞技场”,建筑最珍贵的品质之一或许是“陌生感”。有建筑设计师评价,如果要给本届世博会的国家馆打分,那些不规则立方体组合、盛开的花、龟裂的大地、宇宙星体等设计,“一眼看上去就知道是怎么回事的建筑”,基本算不上成功。相比之下,西班牙馆更耐人寻味,把其比喻成一段中间开圆洞的坡道、一道垂下来的帘子,或是翻起的海浪、时空之门,似乎都不能确切地描述之,也无法用已有的建筑与之进行类比,这就是“陌生感”的价值。
纵观历届世博会的建筑物,设计语言中交织着时间脉络、文化印记与科技创新,映照出人类文明不断演进的光辉轨迹。就像19世纪的世博会是一场对工业革命的庆典,从1851年伦敦大博览会开始,展馆设计凸显着宏伟、壮观之景,大量运用钢材、铁、玻璃等材质进行建造。而埃菲尔铁塔最初为世博会而建,迄今依然是世界级的标志性钢铁巨作。
埃菲尔铁塔也曾是世博建筑
1900年至1950年期间,现代主义与功能性体现在展馆设计中,展馆不再仅仅是纪念性建筑,而是提供更强的功能,例如科技馆、主题馆等。193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首次打造了霓虹灯照明展馆,奠定了现代城市夜景设计的基础。
1950年至2000年,世博会的审美偏向未来主义与科技探索。1958年的布鲁塞尔世博会上,原子塔的出现象征着核时代的科学成就,铝合金和轻质金属替代钢材与玻璃被大面积使用;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上,为呼应“人与世界”的主题,建筑师摩西·萨夫迪在世博会上惊艳呈现“栖息地67号”,以预制混凝土盒子堆叠构筑住宅,每个盒子即为一套公寓,错落排列,形成独特建筑形态。其创新设计不仅降低成本、加快施工,更为全球城市化提供了高效的解决方案,至今影响深远。1970年大阪世博会成为科技突破的里程碑,首次聚焦计算机、机器人与未来机械体系,同时提出“能源危机与气候变化”议题,开启对城市生态与可持续建筑的深刻思考。
为世博会而建的布鲁塞尔原子球
进入21世纪,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与互联互通成为焦点。2010年上海世博会推动城市可持续规划落地,许多标志性建筑成为艺术场馆、商业园区,依然引领着建筑时尚;2020年迪拜世博会同样是一场全球设计师同台竞技的建筑盛会,将智能科技、虚拟现实与建筑美学的融合推上新高度。
下一个20年的世博建筑又将是什么样的?或许模块化与重复利用、零碳科技完全实现能源自给自足,仿生技术与生态融合、人工智能定制化观展等前沿技术将越渐丰满,它们将不只是建筑物,更是科技、人文与艺术的实验场,也是推动全球一体化创新的舞台。
大阪世博会吉祥物
原标题:《这个全球“视觉竞技场”,映照未来建筑新审美》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栾吟之 图片来源: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来源:作者:凡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