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建长春丨建国初期长春的十大建筑
作者:房友良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符,有人说建筑是无声的历史,今天我们把记忆重回到建国初期长春兴建的“十大建筑”。这些建筑见证了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或许今天它已淹没在高楼广厦之中,但“十大建筑”却伴随我们一个时代,成为挥之不去的城市记忆。
【2018年2月出版的《幸福都市专辑》↑】
建国初期长春的“十大建筑”,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前后建成的,成为长春当时标志性建筑,也为长春后来的城市建筑风格定下了基调。长春的“十大建筑”生动地体现当时的精神及风貌,仿佛是这座城市的年轮,保留下来了这座最有人情味城市的历史风貌。
长春地质宫
长春地质宫,位于新民大街中轴线的北端,利用伪满新帝宫政殿的地基建设起来的地质宫,由长春市建筑设计院(吉林省建筑设计院前身)的王辅臣主持设计,长春建筑工程公司施工(时称308工地)。建筑于1952年开始动工,1954年竣工。建筑地下1层,地上4层,框架结构,占地总面积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为单檐歇山绿琉璃瓦顶,两侧为双重檐歇山绿琉璃瓦顶,檐口、斗拱和梁枋进行彩绘,成功地把中国古典建筑形式运用到新建筑中,它是长春有史以来第一座采用高台基、大屋顶、古典彩饰手法设计的仿古建筑,1954年建成之后,这里作为长春地质学院教学楼使用,并由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字命名“地质宫”。
长春地质学院鸽子楼
1952年,在长春成立了隶属于地质矿产部的全国重点高校,东北地质学院,并开始在伪满西本愿寺别院预留地(今建设街、西民主大街、西中华路、西朝阳路一带)建设教学设施。1952年教学楼建成投入使用,设计者为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的学生刘鸿典,他在大楼的设计上根据建筑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受限制的特点,以实用和经济为原则,选择了“非对称、积木堆砌”流派设计,尽管不对称,却又感觉很均衡。在施工中,为追求主楼外墙色调的变化,采用了“摔浆法”工艺,以尽可能地使水泥墙面颜色变深,同时,为不使墙面颜色过于深暗和死板,在墙面隔断距离抹光一下,便出现了“之”字形花纹,形似鸽子,故称“鸽子楼”。
长春市体育馆
长春市体育馆,位于人民大街2999号,原为伪满时期满铁旅馆预留地,1956年破土动工兴建,1957年落成交付使用,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是吉林省第一座规模最大的公共综合性体育馆。建筑由长春市建筑设计院负责设计,长春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施工,建筑平面呈“工”字形,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桩基础,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立面对称式布局,主入口处正门和突出两翼分别装纹样与五角星图案浮雕,顶部为大跨度网状角钢结构。1988年该建筑作为“世界建馆的成功之作”,载入新修订并在英国出版的《世界建筑史》中。
吉林省图书馆
新民大街1162号的原吉林省图书馆,由长春市建筑设计院的卜毅主持设计,长春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施工,1957年动工建设,1958年建成投入使用。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呈倒“T”字型,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包括1982年扩建的3000平方米书库建筑),包括门厅、目录室、借阅处、阅览室、研究室和办公室等,原设计方案为具有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琉璃瓦、双层大屋顶,后因国家推行了“厉行节约”的政策,虽改为单檐屋顶,但建筑采用传统的仿古建筑风格,建筑立面对称简洁,尤其是丰富的细部,比例恰当,造型美观,与新民大街相邻的伪满官厅建筑在体量、层高、造型和色彩等方面基本协调一致,是单体建筑与周围建筑群体环境结合较好的实例。它是建国后,吉林省第一座大型综合性公共图书馆工程。
长春市工人文化宫
人民广场东北方向的长春市工人文化宫,由长春冶金建筑学校的黄金凯主持设计,长春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施工,1956年开始建设,1958年竣工投入使用。建筑总面积1.68万平方米,五层局部框架混合结构,建筑立面造型构图严谨,细部檐口装饰线角明显具有民族建筑的装修特征。使用新建筑材料表现,是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特色较成功的探索。大剧场内设有1480个座位,另有小型电影放映厅、舞厅、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和游艺厅等,可同时容纳4000人进行各种文娱、棋类和观赏演唱等娱乐活动。这座建筑与吉林省宾馆、吉林省人民银行、长春市电信局、长春市公安局和长春市委大楼等并相耸立在人民广场周围,共同构建气势宏伟的纪念性建筑群。
吉林省宾馆
人民广场东南方向的吉林省宾馆,由长春市建筑设计院的高铁汉和卜毅共同设计,长春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负责施工,建筑1956年开始动工,1959年建成使用,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主楼七层,框架结构,两翼各五层,为砖混和部分框架结构,建筑造型简洁,立面对称,比例及尺度均合宜,整体颇显朴素,屋角起翘及檐下部位的仿斗拱的挑出,成功运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元素。吉林省宾馆建成后,一直是省、市人代会、党代会等重要会议的主会场,曾多次接待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位于工农广场,建筑由长春市建筑设计院的陈有耐主持设计,长春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负责施工,1958年开始动工,1959年建成使用。建筑主体为五层,局部六层出屋面,建筑面积7443平方米,外嵌深米色瓷砖,建筑造型简洁,细部处理较为精致,并无冗赘的装饰,正面入口上方有混凝土雨篷,交错的体块形成错角使光影富于变化,可见建筑师深得现代建筑造型的精髓,这在建国初经济困难时期的大背景下愈显可贵,它是长春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的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
南湖宾馆
南湖宾馆坐落在南湖湖畔,由长春市建筑设计院卜毅负责设计,长春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施工,1958年开工建设,1959年投入使用。整个工程由一栋三层主楼和六栋别墅组成,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建筑设计按照中国传统园林式布局手法,使楼群与水面、树木、亭台等天然与人造景观融为一体。其中主楼是一座仿明代宫阙式建筑。飞檐微翘、圆柱通顶、宏伟壮观。内设总统套房、大中小型会议室、接待厅、中西式餐厅、宴会厅,以及电影厅、游泳馆等服务设施。六座小楼,包括中式、法式、德式等各具风格,如扇面在院的东南丛林中,秀美的自然景观与东方古典园林及西方特色别墅建筑浑然一体。
吉林农业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位于新城大街2888号,长春市建筑设计院担任设计,长春建筑公司负责施工,1958年动工建设,1960年落成使用,总建筑面积1.74万平方米。建筑平面呈对称布局,主体三层,局部四层和六层,建筑立面简洁,外墙贴米黄色面砖,屋顶铺设绿色琉璃瓦,整体建筑无繁琐的细部装修,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大体量学校建筑工程。该建筑工程是在当时批判了“复古主义建筑思潮”后,运用民族古建筑艺术手法设计较成功的一例,曾被称为“少花钱、多办事、标准高”的新建筑。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位于人民大街5625号,与伪满时期的大陆科学院本馆相毗邻。工程由中国科学院建筑设计院主持设计,吉林省建一公司负责施工,1962年建成使用。建筑面积11590平方米,平面取传统的对称式布局形式,地下一层,地上五层,局部六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采用对称的造型,严谨庄重,屋角起翘和仿斗拱的出挑等细部处理上,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是民族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大型宏伟科研建筑工程。
【吉林省人民医院↑】
【长春市儿童医院↑】
长春建国初期的“十大建筑”,仅是长春建国初期的代表性建筑,同一时期的重要建筑还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军集团军军部、吉林省水利厅办公楼、吉林省林业厅办公楼、吉林大学理化楼、吉林工业大学教学楼、吉林省医院大楼、长春市结核医院、长春市儿童医院等建筑。
【吉林省水利厅↑】
【吉林大学理化楼↑】
建筑作为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城市文化最重要的表达方式,是承载城市记忆的重要符号。在城市发展和延续过程中,留下一些被人们认可的地标建筑,这些地标建筑就是城市的“名片”,它维系着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打造好这张城市的‘名片’,就是保护好城市的历史人文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标志性建筑的文化内涵会更加丰富,其历史文化价值更加突显。
(本文原载2018年2月出版的《长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丨幸福都市专辑》·名城特写板块)
作者简介:
房友良,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吉林省政协文史专员、吉林省地方志学会常务理事、长春市政协文史专员、长春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委员、历史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
【以上“十大建筑”图片均来自“宽城子”微信公号。】
【胡同长春】编发长春记忆相关图文,欢迎阅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