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公务员系统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公务员开始将职业发展目标转向国有企业。
其中,有横向交流的,比如正科级干部任职县属国有企业一把手,副县级干部任职市属国有企业副职;也有晋升提拔的,比如,乡镇党委书记提拔为市属国有企业副职,副厅级干部提拔为省属国有企业正职。
其实,公务员和国企之间干部的交流使用有组织系统出于干部使用方面的考量和用意,一是为了培养干部的全面性素质,开拓眼界,从培养干部的角度来操作。第二个原因也有干部自己主观方面的原因。
不避讳的说,别看国企是企业性质,员工身份没有公务员那么光鲜,但在很多方面国企员工有很多公务员无法比拟的优势。
1、公务员晋升难度大,空间狭窄。
在金字塔结构的行政体系中,基层公务员晋升面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困境。以某地级市为例,正科级公务员约1500人,而副县职数仅80余个,晋升率不足6%。这种结构性矛盾催生出"曲线晋升"策略,一些公务员在自己的单位和岗位上,晋升遇到瓶颈,再往上晋升难度非常大,于是他们转而去国企寻找机会,比如一个正科级公务员晋升副县没有机会,就退而求其次变通去一个市直的国企任个副职,从而解决了副县级别。
2、国企待遇更好,收入更高。
很多公务员不满足于自己的工资收入,想寻求高待遇,而现在的公务员岗位工资待遇透明,工资绩效之外,很难有其他收入,这么多年的反腐形式也不允许有灰色收入,在三四线城市的一个副县级公务员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万-1万5之间,而市级国企的副职年薪能高达35万-40万,正职更高,会在40万以上。于是,放弃公务员身份,转而去国企任职,获得实实在在的高收入,也成了很多人的选择。
3、个人追求不同,反而更向往国企。
有些人在公务员队伍里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因家庭原因、个人性格、岗位特点等原因,不想继续待在公务员队伍里,而想去体验国企的工作环境。这种选择折射出新生代公务员的价值取向变迁,某调查显示45岁以下公务员中,63%认为国企平台能提供更灵活的创新空间。某市属金控集团近三年引进的12名中层干部中,有9人曾在政府部门主导过重大改革项目。
4、国企公积金更高
公务员每个月的公积金大都是按照工资基数乘以24%(双边:个人承担12%,单位承担12%),而很多央企国企则是按照单位所在地区公积金最高缴存上限乘以系数缴纳。拿2024年某地来看,正科级公务员工资基数12000元左右,每个月公积金是12000*24%=2880元,而一家央企当地分公司的负责人,也类似于正科级这个层次,此地公积金最高缴存上限在2万4左右,他每月的公积金为24000*24%=5760,可以看出二者相差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