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蠢话?

如果说开放,合作、包容是文明进步的方向,那么与之相悖的言论,就是反潮流、反智、甚至是反动的。

新京报罕见措词严厉,指其用人观念的落后,乱扣帽子,挑起对立情绪、“间谍言论”背离常识:“这种脱离现实的海归原罪论,与明星企业掌门人应有的广阔视野和格局并不匹配”。

慈禧董老太太向来喜欢暴论,这次为何舆论反馈如此激烈?

除了董小姐的降智之外,很显然,她还恰好戳中了海归留学生面临的几大痛点。

1、海归留学生,找工作难了。

前不久,北京宣布2025年不再面向留学生开放选调。山东、重庆多个省市也明确跟进,明确选调生招录,将不再面向留学生。

不光是“定向选调”向留学生缩紧,不少岗位对留学生都有限制。比如公检法、海关、移民管理局、出入境边检站等,这些都是留学生不能报考的,无论你的文凭含金量有多高。

公务员不好考,央国企坑减少;大公司进不去,小公司不敢要;高质量留学生,“低就业”到基层;出国花了数百万,回国月薪8000元......

与大批量本土毕业生卷在一起,留学生回国就业的处境,的确是越来越尴尬。

2、“海归”两字,光环褪去了。

除了高学历和语言优势,更多家长把孩子送出国,看重的往往是培养孩子的眼界和跨文化沟通能力,通俗的说,就是让孩子长见识。

除此以外,普遍都认为通过名校留学,可以与一帮牛人做同学,通过“全球朋友圈”,获得全球化就业平台,以及更高的薪水。

理想固然丰满,现实是怎样的呢?

据《2024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2024年回国求职的海归人数较2023年增长7%,已达到2018年的1.44倍。

与优势相对应,也早有HR经理总结了留学生的毛病,比如:素质良莠不齐;个人能力不行;海外案例水土不服;用人成本太高;不懂人情世故等等。

有不少的企业,确实不喜欢用海归。

被需要的时候,就是香饽饽,用不上了,随便都能找出一堆毛病,这就是现实。

3、川普搞出来的签证危机,安全感打折扣了。

据《南风窗》:4月,一批名校留学生突然收到通知,他们成了“黑户”——不仅签证被吊销,还失去了学生身份,不能合法留在美国求学,且有被移民局逮捕、驱逐、遣送至第三国的风险。

起初,这还只是个别学校通报的个例,2周内,类似情形蔓延到全美至少32个州,哈佛大学、南加州大学、哥伦比亚等传统名校都位列其中。据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NAFSA)统计,截至4月14日,已有近1300名国际学生和学者的签证被吊销。

留学目的地当然不止美国一个国家,但美国却是最主要的国家。

前不久,教育部发布了2025年第1号留学预警,提醒留学前全面评估政策动态与校园安全,提升法律意识与文化适应力,灵活规划应对变局。

4、“海归博士”郝某,把一锅汤坏了。

此部分用截图说明。





这当然只是一个特殊个案,但是各大媒体的宣传,却让“海归博士”几个字,变得尤其刺眼。



以上,海归留学生的处境,显然是尴尬的。

这种敏感时刻,董老太太作为影响力巨大的明星企业掌门人,不出来替领导排忧解难也就罢了,还以一种极端言论落井下石,是可忍孰不可忍。



董小姐的“间谍论”,当然是大错特错的,并且还容易助长民粹思想蔓延。

但是破解这个话题的方式,已经不能停留在举例新老海归们在国家文明,国家建设尤其是高精尖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而是得有更多能说服人的东西。

董小姐讲的自然是蠢话,但是蠢话往往反映真实的一面。

如同皇帝的新衣,只不过这次喊破的不是孩子,而是一个本该圆滑处世的老太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