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当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家庭幸福的关键;父母好的习惯可以影响子女的三观发展,子女好的习惯可以让父母拥有安稳的晚年生活。
俗话说“养儿防老”,但现实中并非所有子女都能在父母老去时给予温暖的关怀。当孩子从小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很可能预示着未来在赡养父母方面出现问题。父母在为子女操劳半生的同时,也需为自己留好后路,守护晚年幸福。
子女有以下习惯,大多不会孝顺,父母要给自己留后路!
01.过度依赖,缺乏独立担当
生活中,有些孩子从穿衣吃饭到学业工作,事事都依赖父母操办。遇到困难,第一反应不是自己思考解决办法,而是哭闹着喊“妈妈帮我”“爸爸快处理”。步入成年后,依然不愿承担生活责任,工资月月花光,没钱就伸手向父母要,甚至心安理得地啃老。
这类孩子习惯了被照顾,难以体会父母的辛苦,更别提在父母年迈时反哺照顾。父母若不及时引导孩子独立,晚年或许要一直充当“提款机”和“保姆”。
作为父母,除了要给予孩子物质上的支持,还要教会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父母总有老去的一天,孩子总要承担家庭的重任。
02.自私自利,只考虑自身利益
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总把好东西据为己有,丝毫不顾及他人感受,与兄弟姐妹争抢时寸步不让,那么这种极度自私的性格一旦养成,后患无穷。
不懂得感恩的孩子,父母对他们付出再多,他们都觉得理所应当。这样的孩子在父母年迈以后,可能会选择冷漠。
等父母年老体弱,需要子女付出时间和精力照顾时,这类孩子可能会以工作忙、自己生活压力大为借口,对父母的需求置之不理。在涉及财产分配等问题上,他们也会想尽办法多捞好处,全然不顾父母的感受和其他兄弟姐妹的权益。
03.脾气暴躁,对父母缺乏耐心
有些孩子从小就习惯对父母发脾气,稍不如意就大喊大叫,甚至摔东西。父母苦口婆心的教育,在他们看来是唠叨;合理的要求,被当作限制自由。长大后,面对父母的衰老和唠叨,这类孩子的不耐烦会变本加厉,轻则言语顶撞,重则恶语相向。
这样的子女,很难在父母需要陪伴和关怀时,给予温暖与耐心,更无法为父母提供安稳的晚年生活。
04.谎话连篇,诚信缺失
一个从小就习惯说谎的孩子,长大后也很难对父母坦诚相待。他们可能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编造各种谎言欺骗父母,比如借钱时承诺会还,却一去不回;答应照顾父母,却找各种理由推脱。
诚信是立身之本,缺失诚信的孩子,不仅难以在社会立足,更无法让父母安心托付晚年。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首先会想得到父母的支持;而父母遇到问题的时候,却没有能承担重任的孩子。为了避免晚年陷入困境,父母一方面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视品德教育,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另一方面,也要提前做好养老规划。
比如合理储蓄,为自己积累养老资金;了解养老政策,利用好社会养老资源;规划好房产等资产的分配,通过法律手段保障自身权益。
亲情是珍贵的,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但这份爱不应成为子女肆意索取的理由。只有在爱孩子的同时保持理性,为自己留好后路,才能在晚年从容享受生活,收获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