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候鸟家庭”,这在北京等大城市非常常见。

候鸟家庭的意思是,一家子就像是迁徙的候鸟一样,在一个地方住几天,再跑去另一个地方,如此循环往复。

为什么呢?几乎都是为了孩子上学。

这让我不禁思考,有时候一些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执着上,差不多把自己的一切都舍弃了,这样做真的好吗?

事实上,很多人做了父母以后,就把日子过反了。

候鸟家庭的拥挤生活

网上有一对夫妻挺有名的,丈夫叫林一凡。

林一凡在北京有大小房产共三处,但他并没有时间享受这令人羡慕的生活,反而有非常多的困扰。



为了孩子能在北京东城区的重点小学学习,林一凡不得不住进了附近只有35平米的老破小。

学区房嘛,家里不住在这个地方,孩子是上不了他们理想的小学的。

但这一决定除了让孩子去了重点小学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的好处了。

35平米,一个人住都可能觉得有点挤,但林一凡一家五口,都生活在那里。

为了一家人都住进去,他们甚至买了上下铺。

房间太挤,一家人完全没有隐私,打电话的时候也没地方躲,声音大一点的话,甚至电话另一边的人都能听到家里人在说什么。

林一凡岳父有时候起床比较早,只要老人发出一点声音,他就会醒来。

这种压抑逼仄的生活不是一般人能过的



所以只有在假期的时候,他们一家才能回去较大的房子里,暂时休息,享受两天略有隐私的生活。

无独有偶,网上曾揭露过另一名家长的“候鸟生活”,她叫李木木。

卖掉了北京郊区600平米的大别墅,买了50平米的学区房,只为了让孩子上重点。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李木木甚至一度放弃了自己的追求,生活中只有陪伴孩子的学习。

这些家长这样做,真的值得吗?孩子们会不会很有压力?

最重要的是,如果以后孩子“没出息”的话,他们又是否能接受?

父母为孩子牺牲

父母为了孩子能“出人头地”,做出再夸张的事情也不能称之为错误,最多只能用“用错了方法”来形容他们。

不过在“候鸟家庭”中,父母的一个举动显得尤为扎眼,它的名字叫“牺牲”。

“父母再累也没关系,只要孩子受好的教育就行了。”

估计很多人的父母都曾表达过类似的“牺牲精神”。

但我并不看好这种精神。



心理学上有个理论叫“自我决定论”,指的是人要通过自己的决定,来让自己获得幸福。

也就是说,如果当你把幸福归结为只有外部才能给你的时候,你就肯定不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而所谓“自我决定”,其实就是三个维度分别是,自主性胜任感归属感

而在候鸟家庭中,这三个维度都荡然无存,他们自然不会幸福。

这时候家长们只能将幸福和牺牲绑定在一起,认为只有牺牲才会换来幸福,将人生的价值全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最后他们都会陷入“管状思维”。

所谓管状思维其实就是钻牛角尖的意思,让这些家长即便知道自己已经不幸福了,也不能自拔。

因此,牺牲并不见得是好的。阿德勒心理学就反对人的自我牺牲。



比如:“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为什么不体谅我?”

但其实,你的付出只是你的付出,它的回报也不肯定就是别人对你的体谅,甚至有可能根本就没有回报。

一切只能怪你自己“瞎牺牲”,最后换来的也只是“感动自己”。

父母的内卷终将反噬到孩子身上

父母的牺牲精神落在孩子身上,就会形成山大的压力,而且这种牺牲精神一旦传递到孩子身上,他们以后也将成为“以牺牲为荣”的人。

这是家长们愿意看到的吗?



当今父母之间的内卷,其实一直都在影响着孩子,尤其是父母在牺牲之后,会下意识地要求孩子必须回报父母的牺牲。

这其实是一种简单粗暴的道德绑架

当孩子们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们中的一部分就会产生逆反心理,逃离父母给他们塑造出来的牢笼。

而另一部分,会进入“不作为”的躺平陷阱中。

这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孩子的安全感和归属感都被父母的期待所挤压的时候,更高级的需求就会成为他们的负担。

也就是说,孩子会封闭自己的内心,抛弃很多自己想要的东西,最终爱上躺平。

这种孩子哪怕学习成绩很好,也终将很难成为成功人士。因为他们缺少创造力、好奇心和自信心。



家长可以为孩子牺牲,但你要时刻意识到,你的牺牲换来的不一定是你想要的结果。

同时也要记住,孩子有自己的生活和选择,他们只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新生,千万别用你的牺牲去绑架孩子。

现在家长都不容易,但有时候还是不要太紧绷,不然会在牺牲中牺牲更多。

-The End - 作者-思婷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