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神经学家莉萨·吉诺瓦曾于TED演讲:活到85岁的人群中,任意两人中,其中一人都可能患阿尔茨海默症(即俗称的“老年痴呆”),若非患者,即为照护者。并且随着人类年龄增长,患病率会逐渐增加,谁也无法保证自己不会成为下一个失去记忆与自理能力的患者。
而在近期或将迎来转机。3月10日,《Nature Medicine》的一项临床结果表明,干细胞疗法将大脑萎缩速度降低61.9%,全脑体积保护率达48.4%,以此彻底打破了老年痴呆“脑萎缩不可逆”的传统认知。
业内认为,此项研究显示出干细胞在修复大脑生态上的可能,并且老年痴呆持续加深的关键——脑萎缩也将得到中止。那么,是否可以说,老年痴呆将被解决?
1、40分钟逆转8个月脑衰老,干细胞开启生命新未来
老年痴呆的本质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风险会逐渐增加。早期表现为记忆、理解能力下滑,晚期会出现失语、失忆、失去自理能力的情况,并且每年以1000万新病例的速度增加。
为应对老年痴呆症,2021-2024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曾经批准三种药物,但都存在淀粉样蛋白相关影像异常(ARIA)的致命缺陷,这一缺陷被认为与加速脑萎缩相关。
而《Nature Medicine》的临床结果中显示,干细胞疗法完全避开了这一致命缺陷,且在95.9%的白人患者与75.5%的拉丁裔患者同时接受单次干细胞输注后,逆转了6-8个月的认知衰退,并且仅需干细胞输注40分钟即可完成治疗。
并且基于老年痴呆8-10年的潜伏期,未来还可以通过早期干预,防止老年痴呆症的发生,真正实现“防患于未然”。
“这一技术性跃迁将为全球5800万痴呆症患者带来实质性希望”,研究者表示。
事实上,干细胞其突破性应用早已重塑生命科学的研究格局。2023年12月,帕金森干细胞疗法在日本获批,此前136例帕金森受到成功治疗;2024年9月25日,国内研究团队利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成功治愈1型糖尿病患者。
不仅如此,业内认为,对于普通个体来说或许更值得关注的是,如今这项技术不仅作用于帕金森、糖尿病等顽疾,更促进了干预衰老技术的突破。以获诺贝尔奖的干细胞成果iPS技术、以及由此衍生的亚洲首个口服干细胞抗衰成果“赛罗瑞”的落地为代表,前沿生命科学迈入了干细胞衰老干预领域。
中科院院士裴钢表示,“干细胞潜力巨大,足以改变每个人的命运和整个人类社会的潜力”。
2、 干细胞不止于此?业内:或可调控人类生命长度
在全球范围内,干细胞已成为再生医学、生物抗衰、免疫治疗等多个前沿领域的核心关键词, 不仅因其在治疗疑难疾病上的潜力,更因为它正在重新定义“生命科学”。
2006年,日本教授山中伸弥于《Cell》期刊发布论文,发现人体细胞可转化为iPS细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并因此获得2012年诺贝尔奖。转化过程中成熟细胞会被重置为更年轻时的模式,因此,科学家们尝试通过iPS细胞进行衰老干预研究。
得益于此,国际干细胞医学先驱Yoshiki Sawa教授进一步研究,发现通过Revistem因子可激活干细胞,随后以此为核心,落地为亚洲首个口服干细胞抗衰成果“赛罗瑞”。临床试验证实,Revistem因子有助于改善细胞老化,平均延缓衰老24.3%。
国内发展态势亦不容小觑,2024年9月,国内分别在北京、上海、广东、海南试点,允许外资进行干细胞开发及应用,以此推动干细胞市场化商品化;2024年11月,940医院开设国内首个抗衰门诊,推动抗衰技术惠及于民,让大众能挂上“抗衰门诊”。
与此同时,我国通过京东国际等跨境渠道,积极引入上述内源性口服干细胞科技。其中入门级干细胞抗衰成果“赛罗瑞pro”更是将抗衰成本降至千元单位,触达国内百万需求群体,其中多为35-55岁中年男性群体。过万反馈中,大多为“精力提升,工作效率提高”、“睡眠质量变好”、“掉发情况变轻”等评价。
尽管衰老是无法逃避的,但科学研究正持续通过干细胞技术来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推动这场改写生命长度的科学进程,业内曾作出积极预测:未来或将真正实现“衰老可控”。
3、 百岁纪元的“新起点”,干细胞重塑生命认知
“要将人类的平均生命长度推向百岁纪元”。
医学博士Robert Hariri如此表示,如今这已不是天方夜谭,当内源干细胞重新被点亮,晚年将不再是生命力的衰退期,而是智慧沉淀的黄金时代。
在干细胞的助力下,人类将不再被动等待衰老,反而拥有了与时间谈判的筹码,人类可以选择修复,而不是忍受,可以维持活力,而不仅是延长岁月。在这场以科技为引擎的生命浪潮中,我们不仅能够追求生命长度,同样可以获得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