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血糖有点偏高,但还没到糖尿病。”很多人在体检后听到这样一句话时,会松一口气,觉得“没事儿”,甚至转头就点了杯奶茶。

但是你知道吗?这句“还没到糖尿病”的背后,可能正是一次逆转血糖健康的最后机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显示,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具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包括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体重下降),加上以下任意一条:

  • 随机血糖≥11 mmol/L;

  • 或:空腹血糖≥7 mmol/L;

  • 或:餐后2小时血糖≥11 mmol/L;

  • 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

  • 如果上述指标超标,但没有糖尿病典型症状,则需改日复查确认。

而《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指出,如果出现以下血糖异常情况,虽然还没到糖尿病的地步,也属于“糖尿病前期”状态:

  • 空腹血糖受损(IFG):空腹血糖≥6.1 mmol/L且<7.0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 mmol/L;

  • 糖耐量减低(IGT):空腹血糖正常(<6.1 mmol/L)、但餐后2小时血糖≥7.8 mmol/L且<11.1 mmol/L;

  • 或处于IFG+IGT的混合状态:空腹血糖≥6.1 mmol/L且<7.0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 mmol/L且<11.1 mmol/L;

  • 和(或)再加上:HbA1c≥5.7%且<6.5%。

糖尿病前期是在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高血糖状态,未来很可能发展为糖尿病。


图片来源: 123RF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指出,2015-2017年中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按照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018版诊断标准,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2.8%,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达35.2%。两者的总和,即血糖异常的患病率,高达48%——也就是说,几乎每2名中国成年人里,就有1人处于血糖异常状态。

今天,健康榨知机就来聊聊糖尿病前期这个容易被忽视的高危信号,并告诉大家关于糖尿病前期的4个真相。

真相1:空腹血糖6.1没到7.0,是“没病”还是“隐雷”?

有人觉得:“我只是血糖‘偏高’,又没达到糖尿病标准。”

但医学界早就把糖尿病前期视为一种明确的“高危状态”——它意味着你的胰岛功能、血糖调节机制已出现问题,若不干预,每年约有5%-10%的糖尿病前期人群将发展为糖尿病。

更关键的是,它对身体其他部位的伤害已经在悄悄发生。《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指出,糖尿病前期人群在肾脏、眼底、神经系统等多个部位上,已经可以观察到微血管病变。类似的病变在糖尿病患者身上也会出现,只是糖尿病前期的微血管病变没有糖尿病患者那么严重而已。


图片来源: 123RF

也就是说,血糖高不一定高到“糖尿病”的门槛才会造成多部位的损伤,只要进入糖尿病前期阶段,异常的血糖就已经开始默默“啃蚀”你的身体了。

真相2:别以为高血糖只是“老年病”,年轻人也越来越“甜度超标”

提到糖尿病,很多人的认知还停留在“它是老年病、年轻人不用担心”。

但事实上,糖尿病前期已经大范围向年轻人“蔓延”。

2020年,一篇关于2015-2017年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

BMJ
)。该研究由 中国医科大学滕卫平教授和单忠艳教授团队牵头,是中国甲状腺疾病、碘营养和糖尿病全国流行病学调查(TIDE)项目的糖尿病部分(即前文提到的 2015-2017年中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研究人员估计,即使是在中国18-29岁的年轻人群中,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也已高达20.2%

这一现象的背后,和现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 常吃高糖高脂外卖,不规律饮食;

  • 久坐、运动少,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 熬夜刷手机、失眠,导致激素水平紊乱;

  • 情绪压力大,影响代谢平衡;

  • 此外,肥胖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多项研究发现,腹型肥胖(肚子大)的人,即使体重不高,也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

真相3:血糖高并非没感觉,这些信号可能被你忽视了

很多血糖偏高的人说自己“没感觉”,其实只是没察觉而已。


图片来源: 123RF

糖尿病前期往往没有典型症状,但一些细微表现可能是血糖大幅波动发出的“预警信号”:

  • 吃完饭很快犯困,甚至昏昏欲睡;

  • 饭后两三个小时就觉得饿;

  • 饭后不仅饿得快,两餐之间还容易低血糖,出现情绪波动、心慌手抖的症状;

  • 多尿,尤其是夜尿增多,晚上频繁起夜;

  • 眼睛容易模糊、视物变形或有黑影飘动;

  • 伤口不易愈合,即使是轻微感染,伤口也容易反复不好。

如果你在近几年体重变化大、腰围持续增粗、体检中血糖略高,就更要注意这些小信号。它们可能是血糖波动过大和胰岛素抵抗的表现,可能是糖尿病的“前奏曲”。

真相4:改掉坏习惯、坚持这些习惯,糖尿病前期也是可能逆转的

好消息是,只要尽早干预,糖尿病前期也不等于一定会得糖尿病。

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研究(DPP)表明,在为期2.8年的糖尿病预防计划随机临床试验中,和安慰剂组(每年糖尿病发病率为11%)相比,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组的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糖尿病发病风险相对降低了58%(每年发病率仅为4.8%),比服用二甲双胍组的降幅(31%)还要大(每年发病率为7.8%)。


图片来源: 123RF

改掉前面说的不良习惯,并坚持以下5个习惯,是逆转的关键:

  • 控制体重和腰围:减掉5%-7%的体重,男性腰围控制在85 cm以下、女性腰围控制在80 cm以下、腰围身高比控制在<0.49,并长期维持,这样胰岛素敏感性可明显提升。

  • 均衡饮食:三餐规律,粗细搭配,限糖限油,多吃蔬菜和优质蛋白。

  •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快走、骑车、游泳皆可,建议每周5次、每次30分钟以上。

  • 保证睡眠和作息规律:减少熬夜,避免长期压力积累。

  • 定期监测血糖:每年体检时进行一次空腹+糖化血红蛋白检查。如果空腹血糖≥6.1 mmol/L,或发现糖化血红蛋白≥5.7%,建议去医院内分泌科就诊,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进行糖耐量试验(OGTT,即俗称的“餐后血糖检查”),以进一步评估风险。

总之,糖尿病并非一夜之间出现,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代谢病。糖尿病前期,既是身体的预警信号,也是发展成糖尿病之前可能悬崖勒马的最后“刹车点”。

你愿意选择现在就开始调整,还是等到被确诊为糖尿病了再“追悔莫及”呢?

答案,其实就藏在你今天开始的每一顿饭、每一次运动和每一次作息习惯里。

3个检查项目,或透露着糖尿病的前兆信号

血糖好不好,看皮肤就知 道?

血糖高的人可以吃哪些零食?

在消息对话框回复:血糖

获得更多与血糖控制相关的科普知识

参考资料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2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DOI: 10.3760/cma.j.cn l 15791-20210221-00095.

[2]IDF Global Clinical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for Managing Type 2 Diabetes2025. Retrieved Apr 21, 2025 from https://idf.org/media/uploads/2025/04/IDF_Rec_2025.pdf

[3]Li, Y., Teng, D. I., Shi, X., Qin, G., Qin, Y., Quan, H., ... & Shan, Z. (2020). Prevalence of diabetes recorded in China's Mainland using 2018 diagnostic criteria from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national cross sectional study. bmj, 369.

[4]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 (2023).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15(6) : 484-494. DOI: 10.3760/cma.j.cn115791-20230509-00188.

[5]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Research Group. (2009). 10-year follow-up of diabetes incidence and weight loss in the 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Outcomes Study. The Lancet, 374(9702), 1677-1686.

[6]Summary of Revisions: 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2024 | Diabetes Care |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journals.org) . RetrievedApr 21, 2025 fromhttps://diabetesjournals.org/care/article/47/Supplement_1/S5/153943/Summary-of-Revisions-Standards-of-Care-in-Diabetes

[7]Prediabetes - Symptoms and causes - Mayo Clinic. RetrievedApr 21, 2025 from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prediabetes/symptoms-causes/syc-20355278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健康榨知机」微信公众号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

健康榨知机

▇ 关注我们,掌握新鲜有料的健康资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