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秦大地的田间地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曾经是“田秀才”“土专家”“老把式”,如今摇身一变成为手握技术、心怀创新的乡村振兴领路人。他们用科技破局、以品牌开路,让传统农业焕发生机,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门外汉”变身“田秀才”
眼下,宝鸡市陇县固关镇苟家沟村宏勃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香菇进入生长的关键时期。4月6日,走进香菇种植基地,标准化大棚有序排列,工人们正将一个个菌菇包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
“我们这儿海拔高,昼夜温差和湿度大,种出来的香菇品质好。”对于基地种植的香菇,合作社负责人王宝平信心满满地说。
王宝平是土生土长的陇县人,在种植香菇前,他常年在外跑货运。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踏上了种植香菇的道路。
刚开始种植香菇的那几年,由于种植经验不足,在养菌阶段,合作社近20万菌袋长出了绿霉。为了不让上百万元的投资打水漂,王宝平决定试一试,自己慢慢摸索,重新将菌子回炉,进行高温灭菌后再装菌袋。在王宝平的不断努力下,20万菌袋成活率达95%。经此一事,王宝平认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他多次外出考察学习先进的香菇种植技术,参与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还向经验丰富的技术员请教。
王宝平致富后,没有忘记身边的乡亲们。2017年,他给农户免费提供大棚、水电、技术服务,最后将农户种植的香菇以保底价回收,让村民能得到分红。并且,基地为当地提供工作岗位100多个,长期用工64人,有效解决了村民就业难的问题。目前,合作社建成食用菌大棚221座,食用菌产业实现年产值800多万元。
“我正在整理大棚,将菌袋放在架子上,等着五月出香菇。”冯引婵是固关镇苟家沟村村民,在这里已经工作5年了,每月能挣到2000元。“在这里干活很开心,能挣到钱,还能照顾到家里。”冯引婵说,她原来一直在外地打工,自从村里的合作社成立后,她就回到村里上班。
从“门外汉”到“土专家”,王宝平通过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带领大家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路。
“土专家”创立“金品牌”
4月7日,在渭南市澄城县安里镇刘卓村的家庭农场里,翟书民正在大棚里查看樱桃树叶片的长势。
“我们主打的是绿色有机,水果全程不打农药。”这些年,翟书民坚持发展绿色、健康、天然的农产品,现有温室大棚13座,占地50余亩,种植了圣女果、甜瓜、樱桃等水果。他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全程采用绿色种植,使用有机肥,食品安全得到了保障。
凭着对农业发展的敏锐洞察力和创新精神,翟书民不仅成为全省知名的技术能手,而且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
安里镇安里村村民张小利就是其中之一。“我每天在这上班,一天能有100元的工资。”张小利笑着说,翟书民的家庭农场常年雇佣两三人,农忙时会有10多人来农场打工,为当地农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以前觉得种地就是下苦力,现在才知道这是一门学问。”翟书民提到自己的种植经验时说,“肯定要学习,不仅学习一些农业技术,还要转变自己的理念。”这些年,翟书民不断参加各类农业技术培训。作为澄城县特聘技术专员,他经常为周边村民教授种植技术,成为了大家眼中的“土专家”。
不仅如此,翟书民还创办了品牌“翟书民”,用自己的名字和头像创立品牌,打开了市场。如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让他的产品供不应求。
“我们打算产业升级,引进人工智能,打造全产业链模式。”谈及未来,翟书民目光坚定。
“老把式”打造“科技果”
眼下,正值石榴树管理关键期。4月9日,西安市临潼区田心石榴农民合作社负责人陈重权忙得团团转。但面对石榴种植户的来电咨询,他总是不厌其烦是解答。
生活在骊山脚下的陈重权,家里祖祖辈辈都种石榴。但和老一辈人不同,陈重权探索出一条新的种植道路。“不能仅凭老一辈种植经验,我们也要不断学习先进种植理念和技术。”这几年,陈重权不断培育、引进新品种。提起自己培育的石榴品种“田心1号”,他脸上满是自豪。
为了培育出适宜临潼本地生长的石榴,陈重权遇到了很多困难,出苗率低、挂果率低、抗性差等问题接踵而来。经过20多年不断研究和培育,目前“田心1号”已经成为陈重权手里的“王牌”。
“我家里种了7亩石榴,经常跟着陈老师学习石榴栽培技术。去年,陈老师还帮忙给我家石榴做了农残检测。”正在移植石榴树的陈立宁笑着说。
作为高级农技师,陈重权积极参与农技推广,一年四季穿梭在田间地头,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学传授给种植户。不仅如此,陈重权还将自己的经营理念教给大家。靠着种植石榴,陈重权不仅鼓起了“钱袋子”,也带领众多果农走上了致富路,带领大伙不断探索石榴种植新路子。
为了带动更多果农致富,2021年,由陈重权牵头的西安市临潼区田心石榴农民合作社成立。目前,合作社种植石榴300余亩,年产石榴240余吨,年产值超120万元,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有效带动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增收。
近年来,临潼区立足资源优势,倾力打造石榴产业品牌,形成以石榴为主导的生态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促进农业经济和农业生态整合提升。目前,临潼区石榴种植面积已达8万余亩,年产优质石榴8万余吨以上,年产值超过5亿元。
提起石榴未来的发展,陈重权还有很多想法。“我们的石榴深受消费者喜爱,销往全国各地,今后,我们要进行三产融合,延长产业链,做一些深加工产品。”陈重权信心十足地说。
在三秦大地,懂技术、懂知识、会经营的新农人还有很多,他们不仅是带动村民致富、助力乡村发展的“领头人”,也是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记者 张梦馨)来源:陕西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