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院原常务院长、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著名规划专家吴晓华,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吴维海带队,深入泸定县,以一场贯穿“上下联动、内外协同”的规划编制行动,拉开了泸定县“十五五”高质量发展的新帷幕,调研组通过专题培训、实地踏勘、分层座谈的方法,为这座红色名城擘画发展蓝图注入智库动能。

智库领航:破解县域规划"方法论困局"

4月12日,在泸定县“十五五”规划编制专题培训会上,吴晓华围绕发展规划的历史演进、“十五五”规划的时代背景、经济发展趋势、宏观政治取向等方面,为全县200余名干部带来一场规划思维的革新课。他结合泸定地处川藏交通廊道、大渡河生态屏障、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区的“三维坐标”,深入剖析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导向,结合泸定县情,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指出泸定县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在规划编制中要围绕“以人为本”的中心,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实地把脉找症结 专家现场出谋划策

4月11日至4月13日,调研组一行深入走访了各乡镇,实地调研了黄草坪、尖茶坪、化林坪以及新型轻工业基地、仙桃基地、元正食品公司等12个点位,详细了解当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生态环境以及社会民生等情况。调研过程中,对泸定县在特色农业、清洁能源、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梳理,挖掘优势与潜力,找出瓶颈和挑战,每到一处都给予了宝贵建议:“防灾体系建设要前置到规划源头,把‘防御性规划’理念贯穿始终,要坚持安全发展理念,谋划好生命线工程”;“要坚持用景区理念来规划镇区发展,积极发展零碳经济、零碳城市”;“要坚持市场引导、群众主导,补齐冷链仓储和物流体系短板”。这些带着泥土气的“行动指南”,让参与调研干部表示受益匪浅。


体系整合:织密“1+N”规划网络

4月14日召开的泸定县规划编制座谈会上,各部门、乡镇负责人齐聚一堂,围绕自身发展实际,对“十五五”期间的目标、任务、项目谋划等展开深入交流。大家结合日常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等,呈现出"纵横联动"的新气象。调研团队认真聆听各方声音,与参会人员积极互动,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坚持“2222”工程(即擦亮休闲、康养“两大名片”,念好青山、绿水“两字经”,打好生态、文化“两张牌”,做好对内、对外开放“两篇文章”;坚持“康-泸”一体化发展模式,突破行政区概念、树立经济区概念,加快推进规划一体化、交通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发挥好大渡河品牌效应,树立母亲河情怀,加快大渡河生态产业发展;要多从村组了解需求,乡镇做汇总,县级抓统揽,确保规划“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专家把学术语言转化成了泸定方案。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历史交汇点,泸定县正以规划编制为支点,撬动县域治理能力的系统性升级。当专家智库的“外脑”智慧碰撞红城的实践沃土,一幅兼顾战略高度与实践精度的新时代“泸定画卷”渐次展开。正如吴晓华在总结时所言:“规划的本质是预见未来,而泸定正在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方程式。”

来源/ 泸定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 黄星洁

校对/ 马俪伲

责编/ 毛莉泓

审核/ 白马

监制/ 谭荣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