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李自成带领的大顺军从北京出发,目标直指山海关。有人说,正是因为行军太慢,才让清军和吴三桂联手,将农民军一举击溃。但真相远没有表面那样简单。
古代大军日夜兼程,每天要面对道路泥泞、辎重沉重、后勤补给等重重难题。行军途中,队伍拉得十几里长,前队刚到,后队还在赶路。实际上,李自成军队的速度在当时已经不算慢。
决定山海关成败的,不只是“快慢”,更有兵力分布、士气、指挥和战机变化。
兵临山海关
1644年春,山海关一线乌云压境。李自成的大顺军自北京出发,准备东进关外,却在这里摔了大跟头。山海关之战,不仅击碎了大顺军的北上图谋,也决定了明清权力更迭的最终归宿。
事后许多人总结教训,说大顺军行军太慢,给了吴三桂和清军可乘之机。可真相远比一句“慢了”要复杂。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得先看看大顺军到底是怎么走到山海关的。
李自成入北京的那阵,军心气高。大顺军队伍庞大,除了步兵、骑兵,还有大炮、粮草辎重,浩浩荡荡,队伍拉开足有十多里。农民军不像明军官兵那样训练有素,但也是硬生生从西北一路打下来的。行军路上,队伍分三路:前锋负责打探和清理障碍,中军带着主力和辎重,后队负责收拾残局和保护补给。
从北京到山海关,地图上一画,大约三百公里,差不多六百里。照现今人的想法,骑马赶路的话,三天就能到。可实际行军却远没那么快。大顺军用了八天才到关下。看起来一天只走七十余里,有的史书干脆说这就是每日磨洋工。可要知道,一路走着,上千辆牛车马车、几万号人,遇到河流、村庄、湿地、山路,光是过一处大河,桥坏了就得找地方渡船,还要防止遇敌袭扰。队伍后面走散的、掉队的还得派人收拢,行军队伍拉得太长也容易被敌军各个击破。
沿途村庄里,有的村民还会主动出来做买卖,给大军送点水干粮,也有的害怕军队骚扰,提前躲进山里。行军到了晚上,前队刚到宿营地,后队还在路上。有的士兵累得三步一停,干脆就地找块地铺上草席躺下。每天清晨,头队刚出发,后队往往还没拔营。
要说慢,其实是大军行进的自然现象。每个士兵背着几十斤行李,压在身上,脚上还穿着破烂草鞋。碰上下雨,泥巴路上马车轮子陷进去,得用木板垫路,前后耽误大半天。有人看热闹:“怎么几万号人一天才走这么点路?”可真到了队伍里试一试,走出三十里都要歇口气。更别说,每天还要留出三四个时辰安营扎寨、烧水做饭、修理兵器和洗衣补鞋。大顺军还带着火炮,每座大炮四五百斤,几个人推着走,遇到坡路得卸下来分担。
当年北京到山海关还是土路,车轱辘打个窝,半天才拔得出来。一天走得快,后面就有人掉队、摔伤、被困。强行军几天,队伍掉队得更厉害,到了前线士气就要大打折扣。吴三桂、清军那边骑兵多,能快点赶路。可骑兵人少,主要负责侦查和突袭,打大仗还得靠大部队压上来。
等大顺军终于在四月二十号到山海关,吴三桂的队伍已经准备妥当。清军也已经潜入关前,三方在一片石一带爆发激烈混战。大顺军本来人数更多,战意也未必差,可后勤、兵器补给已经跟不上。打仗时,前队已经打着,后队还没赶到。一旦前队顶不住,后面部队根本来不及支援,结果整条战线崩溃。
有人说,如果大顺军能像蒙古骑兵那样日行百余里,也许就能提前赶到,堵住清军。可问题在于,拖着大炮、粮车、伤病员,几万人能做得到吗?实际操作时,大顺军的速度已经不慢,亏就亏在补给线拉得太长,队伍太分散,遇到夹击根本招架不住。
古代行军速度:不是想快就能快
“兵贵神速”,可古代大军到底一天能走多远?现实要比很多人想的复杂。拿明朝、清朝的记载来说,一般大军每日行军四十到五十里算正常,六十里至七十里已属高强度。紧急情况时,轻骑兵可以行百余里,但这是极限操作,不带辎重也不带重兵器。史书也有记载,特殊时期强行军能有一天一百里,但那是小股精锐骑兵。
如果队伍规模很小,比如五百骑兵突袭,速度的确能很快。可一旦上万人,带着大炮、牛车、步兵,那就只能按部就班,别说百里,六十里都嫌累人。罗马军团世界有名,每天顶多四十华里,不到八小时就得安营。红军长征有时需要急行军,日行七八十里已经超过常规。
再说行军细节。古代军队大多分前锋、中军、后卫,营队出发讲究号角一响,每队分批出发。道路只能容四五人并排走,前后队伍拉成一字长龙。万把人的队伍,前锋和后卫隔个十几里很常见。出了问题,信使得来回奔波通知。碰上下雨大雾,视线不好容易迷路。遇上河流,队伍得一批批过渡,慢则一整天才过完。
行军过程中,士兵负重二十斤到四十斤,走得快了伤病员就多。每到一个宿营地,得先派斥候查探安全,大部队安营,扎寨,修栅栏,挖壕沟,防止夜袭。做饭也是头等大事。古代主食多是杂粮,几千锅饭要同时开火,炊事兵头上常年长着烟油味。士兵吃粗粮喝凉水,饿了啃干粮,晚上还得轮流放哨巡夜。
再说补给。大顺军一路上,粮草跟着队伍后面。遇到小村庄,提前派人收粮。前队打仗,后队还在找吃的。大炮弹药要靠牛车运,炮车陷到泥路里,全队得停下来帮忙推拉,耽误不少工夫。有人回忆,兵部里负责粮草的官吏时常抱怨,“前队催着要吃的,后队还没走到。”军需官夜里还得查点存粮,防止有兵士偷拿。
古代军队行军,还要防备敌人袭扰。吴三桂和清军有骑兵,有时在路上放冷箭、砸营门,拖慢前进速度。农民军得派人巡逻,修补坏路,处理伤员,连夜赶工修桥补路。碰上下大雨,道路泥泞,大炮和粮车轮子陷进半尺深的泥里,十几个人抬都抬不动。
所以,军事书上说“行军速度”不是一条直线,一切都得看队伍规模、地形、天气、补给、士气。快不是唯一标准,能安全到达才最重要。大顺军那次日均七十里,算得上相当高效。如果再快,恐怕士兵和马匹都撑不住,队伍还没打仗就先散了架。
山海关的成败,真正的关键在哪里
既然行军速度并不慢,李自成为何还是败了?关键在于战局变化和内部管理。农民军刚占北京,士气正旺,但管理松散,纪律下降。进入北京后,部分指挥官忙着分赃,士兵分心,队伍难以恢复原来那股劲头。老百姓传言,农民军进京后,出现了抢掠、内讧,影响士气。再加上连续作战、长途奔袭,兵员疲劳,很多人身体都撑不住。
吴三桂其实一开始也在犹豫。等到李自成逼近山海关,吴三桂才下定决心,引清军入关。多尔衮的八旗精骑本就是“兵贵神速”的代表,他们人马轻装,一夜奔袭百余里,正好赶上大顺军还没完全集结。清军和吴三桂的辽东兵、明军守军一同夹击大顺军。前后挤压,农民军首尾不能呼应,很快溃败。
战争归根结底,是多方面因素的较量。李自成败在山海关,固然有行军队伍难以集中、辎重拖慢速度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指挥失误、内外受敌、兵马疲惫、纪律涣散。吴三桂的变节成了致命一击,清军的速度和机动更是雪上加霜。
如果换个角度想,哪怕大顺军能再提前两天到关,也未必能扭转大局。清军和明军联合夹击,骑兵占优,农民军没有绝对优势。再快的脚步,也难抵挡三面合力。加之后勤耗尽、兵心散乱,所谓“快慢”只是表象,深层次的矛盾才是决定胜负的根源。
今天回头看,古人行军没那么神奇,打仗拼的不是一时的快慢,而是综合实力。无论是农民军、明军还是清军,大家都受制于交通、补给、队伍组织。哪一方能在关键时刻整合资源、凝聚人心,谁才能笑到最后。
纵观整个山海关之战,速度只是历史的一部分。更深一层,是人心与变局,是时代的大潮决定了天下归属。战争从来不止是“走得快”的问题,真正的胜负,藏在军队的纪律、补给、时局、决策的每一个细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