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朱元璋的大业在长江流域、中原地区铺展开时,他面临的另一个棘手问题,如何夺回漂泊在外400多年的燕云十六州。

要知道,这一地区虽经历数代中原王朝,可他们都没能从少数民族政权当中夺回。

朱元璋虽有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志向,他也清楚这份事业的难易程度。



为此,他准备用3年时间来收复失地。

可当徐达的大军到达燕云十六州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燕云百姓成群结队出动,勤王护师。



无论老者,还是少年都热泪盈眶,庆贺回归正统。

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惊。



这一地区与中原分割的时间实在太长了,将近5个世纪。

朝代更迭、时间流逝,就算一块冷铁也被捂热了,更不用说人心的奴化了。



可偏偏历朝历代的少数民族政权没有做到这一点。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成明军进入燕云十六州后,当地百姓高呼朱皇帝的结果。



燕云十六州脱离中原体系始于石敬瑭,燕云十六州被他拿来换取了个人的私利。

自此开始,中原王朝再也无法统辖这一地区,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汉人也失去了正统身份。



作为唯一有可能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宋朝,没有珍惜历史机会,反而赵九妹把燕云地区归顺的百姓又送给了金人。

这一昏招彻底割裂了燕云百姓与中原王朝的情感。



元朝时期在全国推行四等制度,汉人要缴纳九成赋税。蒙古人却可为所欲为,霸占民田,抢劫汉人。

大都地区更是被元朝当作了经营的核心区域。在这里,四等制度推行的更加严格,汉人生活条件更加艰苦。



对于身处暴政当中的汉人,他们急切盼望着得到解放。

虽说元朝推行四等制度,但是元朝的国教依然是儒学。



汉人为官作宰的不在少数,要想以儒学统治国家,那就必须大力弘扬礼法。

经史子集等儒学经典,元朝依然奉为经典,大都附近尤其盛行。



燕云十六州的书院数量竟然反超了江南地区,这一怪异的举动使得整个文坛感到不可思议。

元朝同样推崇科举制度,北人科举的频率与次数,与南人同步。

正是因为元朝在燕云十六州推行的南面官制度,使得汉人得以保留汉学正统。

哪怕往前数,辽金时代依然如此。

因此,燕云十六州的根基从来没有断过。

北方汉人无非是隶属不同,但心之所向,皆是汉统。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离家四五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依然想回老家的缘故。

朱元璋出身贫民,他自然知道民心所向。作为一个有大志向的人,朱元璋更是懂得如何利用民心。

在朱元璋起事过程当中,他一直遵循着呵护民心这一铁律。无论走到哪里打到哪里,安抚民心是他第一要务。

但凡明军拿下一座城池,第一件事情便是开仓放粮,赈济贫苦百姓。

哪怕城中无粮,明军也会拿出军粮分发给百姓,以安民心。

在解放燕云十六州的时候,徐达就是如此做的,甚至还从军队调出30万担粮食赈济各地。

民心可用,谁都清楚,但燕云十六州毕竟离家400多年,燕民所面临的不仅仅是粮食问题,更有身份的问题。

在宋朝统治时期,北方的汉人一直被视作奴化教育下的汉人,将他们排挤出了正统之外。

要不然也不会有赵九妹把燕云归顺的汉人,交还给金人的做法。

朱元璋也敏锐的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朱元璋起事的时候,他就已经着手解决这一难题。

朱元璋承认元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正统,自己的权力继承自元朝。

同样处在元朝统治下的汉人,无分南北皆是华夏子民,哪怕是异族只要归顺明朝,一律是华夏正统一员。

在粮食与身份危机解除的双保险之下,燕云地区的汉人怎能不归心似箭。

特别是听闻徐达一路开仓放粮,更是令整个燕云地区震荡不已。

一面是残暴不堪的北元政权,一面是同气连枝的汉人政权,孰轻孰重,该做何种选择,燕云地区的汉人眼睛是雪亮的,心里的算盘也是清楚的。

等朱元璋的旗帜飘扬到燕云十六州的时候,解决的不仅仅是领土收复的问题,更是直接把民心安稳下来。

为后世长久统治提供了先天基础,这片阔别445年的热土,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