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词条,叫做“打压式父母”。

这类家长往往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孩子非打即骂。

除此之外,他们还不停地贬低孩子,甚至羞辱孩子。

在“打压式父母”眼里,永远有一个样样都好的“别人家孩子”,而自己的孩子永远是最烂的那一个。



如果孩子哭了,就是孩子特别矫情,抗压能力不行。

如果孩子反抗了,就是孩子不懂得感恩,对不起父母。

孩子获得了成就,得了奖励,那就全部是父母的功劳。

孩子成绩不好,或者学坏了,那就全部是孩子自己的问题。

无论孩子做什么,家长都能从中挑出错来。

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不能激励孩子,反而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

正如罗翔老师所说,原生家庭不好的孩子,总是会比别人慢半拍。



当别的孩子在努力成长时,这类孩子还陷在原生家庭的内耗中。

别人是从山脚爬到山顶,原生家庭有创伤的孩子是从山谷爬到地面。

其实,只有低层次的父母,才会不断地挑孩子的刺;高层次的父母,只会不断地鼓励孩子走出错误。

错误,恰恰是进步的契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犯错是不可避免的。

每个刚出生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并不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需要父母在一旁教育引导。

这时候,最能体现父母的育儿功力。

面对孩子的错误,低层次的父母只能看见孩子犯错了,然后教训孩子一顿;而高层次的父母,却能看到犯错恰恰是孩子成长的证明。

以孩子考试考砸了为例,低层次的父母,则只看见孩子的成绩不好,粗暴地把孩子教育一顿就完了。

如果家长总是在指责孩子的错误,那么孩子就不敢犯错。

一个不敢犯错的人,也就失去了进步的机会。

心理学家科特勒曾提出“受评忧虑”,指的是个体由于担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产生的不安、紧张与压力等。

这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行为上的犹豫、心理上的紧张和逃避行为。



如果孩子犯错之后总是遭受指责的话,那么就会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敢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

高层次的父母,则看到了孩子试卷中的错题,耐心地带着孩子去纠正自己的错误,并告诉孩子:

考试只是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一种手段,错误暴露出来是一件好事。如果改正这些错误,下次一定能考得更好。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也经常犯错。

在很久之前,人们认为地球静止不动,宇宙是围绕着地球旋转,这就是“地心说”。

如今的我们看来,“地心说”真的是荒唐可笑,然而提出“地心说”的,却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但这些错误并没有阻挡科学向前发展,反而激起了人类对自然和宇宙的好奇心。

也就是说,正是由于这些错误的认知,才引出了真理。



正确答案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慢慢试错试出来的。每个人都是在一次次错误中,才收获了进步。

家长们应该认识到,孩子犯错了,恰恰表明孩子进步了。

经常犯错的孩子,成长也更快

一项科学研究表明,经常犯错的孩子,往往能够快速地成长

脑科学研究发现,当人们犯错时,大脑中就会产生一个名为ERN的脑电波。

这个带负电的脑电波,会让人们在下一轮的反应更缓慢,原因是大脑为了避免犯相同的错误,而增加了思考的时间。

研究发现,ERN脑电波越强,下次犯错的思考事件就越长。

多伦多大学教授雅各布·赫希和迈克尔·英兹里赫特的研究表明,ERN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呈正相关。

也就是说,孩子犯错的次数越多,反而更容易从错误中吸取成长。



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伟克表示,学生每犯一次错,他们的大脑中就会产生一个新的突触。

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父母不要在孩子犯错之后,给予孩子非常负面的打压和贬低,而是鼓励孩子改正错误。

总而言之,父母对孩子越挑剔、越贬低,孩子就会越退步、越萎靡。

相反,如果父母正视孩子的错误,多鼓励、多支持,孩子也会不断地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从而飞速成长。

-The End - 作者-猫头鹰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