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重来一次,我肯定不会给他治。”2024年,陶勇医生在一次访谈中平静地说出这句话时,全网哗然。

这位曾因医闹事件被砍21刀的天才医生,为何会对患者说出如此决绝的话?



时间倒回2020年1月20日,北京朝阳医院的眼科诊室里,陶勇正为一名高度近视患者复查。

突然,患者崔振国抽出菜刀,疯狂砍向他的头部和双手。

陶勇本能用左手挡刀,却导致左手神经、血管、肌腱多处断裂,颅骨碎裂,失血1500毫升。

这场持续数分钟的追杀,最终让陶勇的左手永远失去了握手术刀的能力。

讽刺的是,砍伤陶勇的崔振国,正是他亲手从近乎失明中“抢”回来的患者。

崔振国是一名先天性高度近视患者,双眼视力几近失明,辗转多家医院均被拒绝手术。

陶勇接诊时,他的视网膜“像被胶水黏住一年的卫生纸”,手术难度极高。但陶勇没有退缩:“我不治,他只能瞎。”



手术台上,陶勇忍着腰椎间盘突出的剧痛,耗时两小时完成了这场“奇迹级”手术。术后,崔振国的视力从0.02恢复到0.4,能独立生活。

然而,崔振国却因未完全复明而心生怨恨,多次索要赔偿未果后,最终举刀相向。

“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他的绝望。”陶勇后来在书中写道,“但理解不是原谅。”

陶勇的左手曾是全国眼科领域的“黄金左手”。他主攻的葡萄膜炎和骨齿人工角膜移植手术,是国内顶尖技术——全国仅两位医生能完成,另一位是他80岁的导师。

他曾用这双手为1.5万名患者重见光明,包括艾滋病患者、贫困农民,甚至自掏腰包为患者垫付手术费。

但崔振国的21刀,彻底改变了这一切。左手神经损伤导致他无法感知温度,连系口罩都需他人帮助;复健时,医生需生生撕开他新生的瘢痕,痛苦堪比“极刑”。

最终,他无奈领取了残疾证,调侃道:“我领证了,不过不是结婚证。”



左手残疾后,陶勇一度陷入绝望。但他很快找到了新方向——用科技与公益延续“光明使命”。

他牵头研发AI眼底筛查系统,仅需半小时培训,志愿者即可用手持设备拍摄眼底照片,AI算法能快速识别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等致盲疾病。

这项技术已在云南、广西等偏远地区推广,预计每年可挽救4000人免于失明。

一名山西男孩因反复视网膜脱落仅剩0.2视力,陶勇放弃手术,联合清华团队开发智能眼镜,让他戴上后视力提升至1.0,最终考上医学院。“谁说治病一定要开刀?”陶勇笑道。

他发起“光盲计划”,为经济困难的18岁以下眼疾患者提供资金援助;推动盲人就业培训,打破“盲人只能做按摩师”的刻板印象。

遇袭后,陶勇在ICU收到上千束匿名鲜花,患者家属甚至从卖报纸攒下的生活费中转账1000元给他。

这些温暖让他选择放下仇恨:“如果我只看到玫瑰的刺,就永远闻不到花香。”



但他也清醒地呼吁完善医疗环境。2024年,他公开手部疤痕照片,呼吁加强医院安保、严惩暴力伤医。

如今,他所在的诊室增设了逃生门,但他更希望这扇门永远用不上。

现在的陶勇,微博粉丝超百万,出书、演讲、上综艺,甚至客串脱口秀:“凶手砍得那么准,不正说明我手术成功了吗?”

他调侃自己成了“医学界李佳琦”,但直播不为带货,只为科普眼健康知识。

2025年,他再次站上手术台——尽管左手仍会颤抖,但团队协作让他完成了数台高难度手术。“一个人的手会抖,一群人的手能托起生命。”



陶勇的故事,是一曲关于人性韧性的赞歌。他从至暗时刻中走出,用科技、公益和黑色幽默重构了医者使命。正如他在《目光》中所写:“我把光明捧在手中,照亮每一个人的脸庞。”

而对普通人而言,这个故事或许能让我们多一份对医生的理解:他们无法承诺100%治愈,但一定拼尽全力。

毕竟,医者的初心,从来与英雄主义无关,只是对生命的朴素敬畏。

本文作者 | 老A
责任编辑 | 蓝橙
策划 | 蓝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