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兵妈在后台留言,语气里满是焦虑:“孩子新兵连结束,被分到炊事班了,这可怎么办?是不是以后就没前途了?”我理解她的担忧,毕竟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当兵就该摸爬滚打、冲锋陷阵,炊事班?那不就是“做饭的”吗?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火箭兵报曾刊登过一篇退伍老兵的回忆,他说自己刚下连时被分到炊事班,一开始也觉得憋屈,甚至偷偷加练俯卧撑发泄情绪。但后来,在班长的鼓励下,他学会了炒菜、炖汤,甚至成了连队的“大厨”。退伍那天,他哭得像个孩子,不是因为后悔,而是舍不得这个教会他成长的地方。你看,炊事班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起点。
很多人对炊事班的误解,源于一种刻板印象——觉得只有“军事素质差”的兵才会被塞进去。但现实恰恰相反。现在的部队选拔炊事员,早就不看谁“跑得慢”,而是看谁更踏实、更细心。有的单位甚至会把军事尖子调去炊事班,因为后勤保障同样需要过硬素质。一位连队主官说得直白:“炊事班的人选,都是精挑细选的,做事不踏实、脑子不灵光的,根本干不了这活儿。”
炊事班的苦,外人很难体会。他们凌晨四点就要起床和面,晚上熄灯后还得收拾厨房;演习时背着锅碗瓢盆跟着部队跑,战场上炊事员甚至要兼任战斗员。有位老兵回忆,他们连的炊事班在高原演习时,硬是在海拔4000米的地方支起大锅,让全连吃上了热饭——“那时候,谁还敢说炊事班没贡献?”
但炊事班的好处,也是实打实的。首先,它能让你掌握一门手艺。部队现在和地方厨师学校合作,炊事员能免费考取厨师证,退伍后开餐馆、进酒店都不愁饭碗。其次,炊事班的作息相对规律,训练时间短,想考军校的战士反而有更多时间复习。更关键的是,炊事员和连队干部接触多,表现突出的话,转士官、评优评先反而更有优势。一位指导员坦言:“炊事班立功的比例,可比战斗班还高。”
有人会说,当兵不就是为了保家卫国吗?整天围着锅台转算什么?这话对,也不对。军队是一台精密机器,缺了任何一个螺丝钉都转不动。抗战时期,八路军炊事员用扁担挑着粮食穿越火线;现代战争中,美军甚至给炊事班配发野战快餐车,因为“吃饱了才能打仗”。一位退役炊事班长说得好:“战斗班是枪尖,我们是枪托——没有枪托,枪再锋利也握不稳。”
其实,部队里流传着一句话:“伙食好,顶半个指导员。”这话不是夸张。想想看,野外拉练回来,能喝上一碗热汤;比武考核前,能吃上一顿好饭——这对士气的影响,远比多打几发子弹大得多。某合成旅曾做过统计,伙食满意度高的连队,军事考核优秀率比平均值高出15%。你看,炊事班的锅铲,同样在塑造战斗力。
当然,不是每个炊事员都能成为“厨神”,但每个岗位都能出彩。有的战士在炊事班自学营养学,退伍后成了健身餐品牌创始人;有的钻研面点,现在在某五星级酒店当行政总厨。更有人因为后勤保障立功,被保送军校。一位老班长说:“部队就像个大熔炉,在炊事班是烧火加炭,在战斗班是锻打淬火——最后炼出来的都是好钢。”
写到这里,我想起《士兵突击》里的一句台词:“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军旅生涯的价值,从来不在于你站在哪个位置,而在于你怎样站好这个位置。当新兵们忐忑地问“分到炊事班怎么办”时,最好的回答或许是:“拿起菜刀,照样能劈出一条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