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流感又卷土重来,医院里人满为患,药店里的抗病毒药物几乎被抢购一空。而围绕“原研药”和“仿制药”的争论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有人信誓旦旦地说:“仿制药和原研药,效果完全一样,花多的钱就是交‘智商税’!”
但现实却狠狠打了这些“嘴炮”的脸。
尤其是当那些买了便宜仿制药却迟迟不见好转的人,不得不重新掏钱买原研药时,才明白:药,真的不是随便选的。
仿制药和原研药的疗效真的是“一模一样”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搞明白什么是仿制药,什么是原研药。
原研药,简单来说,就是某家药企最早研发、经过严格临床试验验证,最终通过严格临床试验和审批推出的“正版药”。
为了研发这样一款药,企业通常要花费数十亿美元,并经历10~15年的漫长审批过程。
患者在使用原研药时,就像乘坐了一艘经过精心打造、严格检测的大船,心里会有一种安全感,这也满足了人们在健康问题上追求高品质、高保障的心理,缓解了对疾病治疗效果的恐慌。
仿制药,顾名思义,就是在原研药专利过期后,其他药厂模仿并生产的类似药物,并通过“一致性评价”,证明其与原研药在溶出度、生物利用度等指标上相似,从而获得上市资格。
它不需要重复原研药的研发过程,因此成本大幅降低,价格也就相对亲民。
世界卫生组织也曾多次强调,仿制药的普及是提高全球医疗可及性的关键因素。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仿制药甚至是大多数患者唯一能负担得起的选择。
听起来,仿制药不过是个“翻版”,但它真的和原研药完全一样吗?
答案其实不难猜:不完全一样。
尽管仿制药在理论上应该与原研药“等效”,但原研药的辅料和生产工艺是其“独家秘籍”,仿制药只能“猜配方”。
即使活性成分相同,辅料的微小差异也可能影响药物的溶解度、吸收率和稳定性。特别是一些制剂工艺复杂的药物,仿制药的药效可能会有所折扣。
这些差异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影响疗效,甚至带来安全隐患。
国家药物制剂工程研究中心检测发现:某进口奥司他韦胶囊在模拟胃液中的30分钟溶出度为95%,而部分仿制药仅达82%。这个13%的差距,在临床上可能意味着退热时间延长6-8小时。
"很多人不知道,辅料才是仿制药的'阿喀琉斯之踵'"。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李明指出,原研药使用的羟丙基纤维素进口价格是国产的8倍,这直接影响了药物在体内的释放曲线。
这种差异在急救场景下可能致命。2022年成都某医院抢救记录显示,一位过敏性休克患者使用原研肾上腺素注射液后5分钟血压回升,而改用某仿制药时,起效时间延长至11分钟——这关键的6分钟,足以决定生死。
在知乎热帖《亲身经历告诉你仿制药多坑人》下,点赞最高的评论是:"国产药吃完胃痛腹泻,换成进口药立刻见效"。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某三甲医院主任医师的科普:"我们医院统一采购的国产奥司他韦,临床有效率与进口药统计学无差异"。
2025年2月,上海的一场医疗论坛上,来自新加坡的学者梁馨予站在台上,向台下挤满的业内专家展示了她的研究数据:仿制药在某些情况下,真的没原研药好用。
梁馨予的研究起源于2019年,那年她还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她从美国几大保险机构拿到心脏病患者的数据,重点研究一种用于心血管治疗的药物——立普妥。结果显示,在控制胆固醇水平和缓解症状方面,仿制药确实有点“拉胯”。尤其是老年患者,吃了仿制药后,医疗开销不仅没省,反而还多花了不少钱,比如急诊、住院的费用全都往上涨。
2018年,中国启动“4+7”带量采购政策,仿制药以低价优势迅速占领市场。看似老百姓买药便宜了,但背后的问题逐渐显现:一些药厂为了压低成本,不惜在生产环节“偷工减料”,导致药效不稳定。这几年,网上有关仿制药“质量不过关”的吐槽层出不穷。前段时间,一位患者就公开表示,长期服用某仿制药后病情反复,不得不换回昂贵的原研药才有所好转。
说到底,仿制药有效性的问题,根本矛盾在于“低价”和“高质量”难以兼得。药厂需要盈利才能维持生产,而集采的过低价格让他们疲于应付,甚至降低质量标准去迎合市场。这种恶性循环不仅让患者遭殃,也让医保局自己陷入两难:省下来的药费,最终可能在医院的门诊和住院花销上加倍吐出去。
在生命健康的这场“战役”中,我们既要理性看待药价,又要重视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不能盲目追求高价药,也不要因价格便宜而忽视质量。
在进口原研药和仿制药的选择上,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是要基于科学的认知和理性的判断。希望大家都能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参考文献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与原研药疗效对比研究》,中国药学会,2023
(数据标注)文中所涉数据均来自国家卫健委《2023年流感诊疗数据白皮书》、中国药学会《仿制药质量年度报告》、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公开信息。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国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进展与展望》,中国药事,2020年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