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玩扑克时,会运用一系列终止标准帮自己成为更好的退出者。比如止损——如果输钱达到一定金额,就退出牌局;还有,时间限制——玩6个小时就收手,因为这个时长内状态最好;还有,对手更换——如果有高手退赛,换上了水平差些的玩家,也该收手,等等。那么,每次都严格执行这些标准吗?其实,也并不能。她承认,有时候输到止损线了,还是会想办法再弄点钱继续玩;有时候明明已经打了6个小时,却还是不想下场,等等。她的表现远远称不上完美。
那么,这是不是说明终止标准没用?并不是。因为终止标准的意义,不是让我们做到完美,而是努力帮我们做得更好。安妮发现,设定终止标准后,她的表现远比没有设定终止标准时要好。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她能确定自己赢的比输的多,就是因为在某些关键时刻,这些标准帮她避免了更大的损失。这就是为什么她要强调:“只求更好,不求完美。”面对不确定性时,你不可能总能完美把握退出时机。谷歌X实验室的创始人也说:“我们取得巨大成功,不是因为每次都做得完美,而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努力做得更好。”
所以,“猴子与基座”和终止标准、漏斗管理这些工具的价值在于:它们帮我们提前想清楚了退出的条件,降低了临场决策的难度。虽然我们可能无法做到百分之百执行,但只要能在关键时刻更多地帮我们做出更好的选择,就已经值得了。不过,这里还有最后一个建议,能帮我们更好地执行前面说过的那些退出工具。那就是,不要全然地靠自己的力量,请给自己找一个“退出教练”。
什么是退出教练?就是能够在一旁监督你执行终止标准的人。什么样的人适合做你的退出教练?丹尼尔·卡尼曼有句话说得很形象:“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真正爱他们,但在那一刻不怕伤害他们的朋友。”注意,这里说的是“真正爱他们”,而不是单纯的“友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很多人在看到朋友走在一条可能错误的路上时,会选择友善地保持沉默,怕说真话会伤害对方,或者会破坏他们的关系。但想想看,让朋友在错误的道路上多走一段时间,岂不是造成了更大的伤害?
所以,最好的退出教练应该是这样的人:他足够爱你,会为你的长期幸福着想,同时也愿意说出那些你需要听到的,而不是你想听到的真相。卡尼曼自己的退出教练,是他的好友、同为诺奖得主的理查德·塞勒。如果连研究认知偏差几十年的诺奖得主都需要一个退出教练,那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人,在我们走偏的时候给我们当头棒喝。
要让退出教练真正发挥作用,有两个关键:首先,你必须明确地允许他们说真话。如果没有这个许可,很多人就会选择说些好听的场面话。其次,退出教练也要用对方法。比如创投专家罗恩·康韦就总结出了一套流程:先表达退出的建议,当对方拒绝时退而求其次,帮助对方设定明确的成功标准,并约定,如果达不到标准就认真讨论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