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方集解》中有着这样一句话,即“治痰,通用二陈”,而中医认为,“怪病皆因痰作祟”,也就是说我们人体所出现的诸多“怪毛病”,其实大多都与体内的痰湿作祟有关,因此,很多医家在治疗这些病症时,常常会从“痰”入手,治疗起来也非常得心应手。
单看一个“痰”字,可能很多人并不觉得会有多“难搞”,但实际上,此类病症之所以难以得到缓解,就是因为“痰”时常会与其他病邪相互交错,比如与湿邪交错就会形成痰湿,时间一久,还会形成老痰、顽痰等病症,而若是与郁结之气相结,就会形成气痰等。
根据寒热,痰可分为寒痰和热痰,寒痰的痰液清稀,而热痰就要相对黄稠一些,按照性质来分,又可将其分为“温痰”和“燥痰”,温痰一般比较温润,容易排出,而燥痰就很容易聚集在咽喉,难以咯出。但其实无论是针对哪种痰邪,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就已经告知了我们“应对方法”,它便是二陈汤。
二陈汤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中,整个方剂主要由四味中药配伍而成,分别是陈皮、半夏、茯苓以及甘草,不过,很多医家在煎煮时,还会加入少量的生姜和乌梅。这个方剂最为关键的组成就是陈皮和半夏,由于这两味药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储存时间越久,功效就会越好,因此,这个方剂也就有了“二陈”之名。
方中的半夏可以说是化痰的第一药,几乎在所有用于缓解痰浊的药方中,都少不了这味中药,半夏的燥湿化痰能力很强,能够消散体内的痞结,所以常被医家用于治疗湿痰病邪,与此同时,半夏还有着降逆的效果,可以和胃健脾,降逆止呕。但大家要知道的是,半夏虽然功效强大,却也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有小毒,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半夏都是先提前制过或是经过汤洗之后才入药的。
陈皮配以半夏,也是在众多医家中非常常见的中药配伍,这两者的配合,可以增强化痰祛湿的能力,陈皮本身就有理气化痰祛湿的作用,身体痰湿较重的人群,平时可以泡杯陈皮水,这样也能帮助将体内的痰湿祛除,只不过陈皮的药性缓和,效果并不能在一两天内得以显现,因此需要一个长期服用的过程。
茯苓算是祛湿药中的经典代表,很多祛湿的方子中均少不了它,茯苓甘淡,前面的陈皮和半夏共同作用将体内的“痰结”化开之后,就形成了痰浊,这时,茯苓的功效就得以凸显了,它能够很好地将这些湿浊病邪排出去,而且茯苓是药食两用之品,平日里适量吃一些茯苓,也可以帮助人们将体内的“垃圾”清理出去,让身体更加的轻爽。
最后就是甘草了,这味中药可以说是医圣张仲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味药材,这主要是因为甘草和缓,能在很多方剂中充当“和事佬”的角色,以调和药性。
虽然这个方剂的中药配伍很简单,但它毕竟是历经千年留下的方子,既然能流传至今,那么必定有它的过人之处,要知道,大浪淘沙过后留下的必定是精华,所以,它的功效也是不容怀疑的。
【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周浅,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