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笔法,乃是书法界的根基,每个学书者,无法将其绕开,然而唐朝末年,因战乱影响,宫内秘藏的王羲之真迹,基本消失无踪,宋朝的“靖康之乱”,更是大大降低“王字”数量。
宋高宗记述,南宋时期“余自渡江,无复锺、王真迹”,至于元明清3代,书法家们的笔法,本就不纯正,他们创作时,为了体现明媚之风,不断削减古人变化,使得古法更加衰微。
实际上,若想学习古法,不用只盯王羲之,早在晋唐时期,笔法乃是家族机密,仅在族内和师徒之间,进行口传手授,极大程度的保留“纯正性”。
正因如此,临摹“王字”继承人的作品,不失为绝佳选择,譬如王羲之的曾外孙——谢灵运,自幼学书,修养高深,精通家传秘法,字迹气格非凡。
而且就在近期,谢灵运的18篇手稿被发现,它就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禁止外传的《草书册》,全卷共计1000多字,囊括18篇作品,皆为“不经意之作”,篇幅短小,展现最真实的用笔状态。
采用中锋运笔,呈现篆隶、章草的古意,气力凝厚,筋骨刚健,同时也不乏灵动的变化,以及奇崛势态,墨色浓淡、笔画粗细的对比强烈,就像“竟”2圆厚,体势开阔。
下方“夕”字,则是娇小婉转,2字的鲜明对比,更显立体感和韵律性,而且相比王羲之的小草,其字宽阔、大气,字体倾斜,险中求稳重,排布波动起伏,更具艺术效果
除此之外,谢灵运乃是“大文豪”,其字融合文学气息,格调儒雅,质感高妙,这种境界和气质,其他书法家无法做到的,无愧于颜延之称赞:“此册玉版飞霞,星辰忽动,玄香起浪,风雨旋来,盖极才人之致。”
这幅《草书册》纸本,台北故宫一直秘藏,几乎无人见过,如今终于露面,学者和专家看后,给予一致好评,因保存妥善,全卷一字未损,点画清晰,墨色生动,枯润轻重的变化,以及笔锋衄错的细节,全都可察。
如此精善、清晰的法帖,非常适合我们临摹,从中掌握正统“草法”,领悟纯正的魏晋技巧,还有内在的儒和、温雅之气,让自我作品气脉沉着,意韵生动,之后学习历朝拓本,也能尽快掌握。
而今,我们对谢灵运《草书册》,进行1:1超高清复刻,推出便携的经折装,全卷加入现代字注释,帮助初学者识读,非常适合临摹与欣赏,与原作毫无二致,见此品如见原作,市面独此一家,若您喜欢可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