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王氏”被誉为中国第一书法世家,在很多人看来,王羲之是这一家族的第一代书法家,是一位“开拓者”,他的行、草、楷书都是实现了“前无古人”的成就。事实果真如此吗?如果我们欣赏一下王羲之长辈们的字,就能发现王羲之的成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完成的,与其说是“开拓者”,不如说是“集大成者”。


《淳化阁帖》收录有王氏十几位成员的法帖,王羲之曾祖父王览素以善书闻名,可惜并没有作品流传下来。到了他父祖辈,几乎个个都是顶级书家了,比如父亲王旷、伯父王翼、叔父王廙、族叔王导、王敦、王邃等。


王导、王敦权势滔天,做到了“王与马,共天下”,他们的字也备受士大夫珍爱。阁帖中收录有王敦的《蜡节帖》和王导的《省示帖》,这两幅字均以章草写成,还保留有明显的隶意,整体风格与王羲之《十七帖》多有相似,由此我们也能看出右军对家法的继承。


王导对书法的热爱深刻影响了王羲之,据记载“衣冠南渡”之时,王导仓惶过江也不忘把钟繇《宣示表》缝在衣带之中,誓言“帖在人在,帖亡人亡”。后来《宣示表》传给到了羲之手中,他的小楷便是从此帖演化而来。

王廙与卫夫人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卫夫人是钟繇之徒,而钟繇又是蔡文姬之徒,蔡文姬之父蔡邕是“笔法”的初代传人。王廙的《祥除帖》《昨表帖》为楷书,已经突破了钟繇的扁方结体,为“二王”小楷提供了范例。


而他的《二月十六日帖》章草、隶意进一步削弱,笔画牵丝引带、妍美纵逸,对比王羲之《大道帖》、王献之《鸭头丸帖》,明显看得出对其影响。族叔王邃的《寒佳帖》包含楷行草三种字体,圆劲灵巧,提按有致,晋人风流充盈纸面。

再看王羲之同辈兄弟王恬、王洽、王劭、王荟等人的作品,我们能发现他们的字与王羲之书法已经非常像了,但在用笔细节上仍是以继承先辈为主,他们与王羲之相比,继承多于创新,这也是为什么王羲之能够成为开宗立派的大师,而他们只能称为“高手”。


在用笔的高古苍健上,王羲之不如父辈们,正如网友所说“姜还是老的辣”,但在笔画、结字的细腻流畅、气韵的清雅自然上,王羲之胜过前辈,这是因为他减省了一些过于繁琐、矫饰的处理,如草书的“银钩虿尾”、隶书的“蚕头雁尾”等。

您认为相比于长辈和同辈们,王羲之的字怎么样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