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乃是书坛的头号“反叛者”,虽然生于唐朝,却未继承“王字”的秀逸之风,反而钻研篆隶和碑作,推崇“篆籀笔法”,擅写楷书,字体宽阔凝厚,风韵拙质,极具刚阳、雄伟的气魄。
如朱长文所言:“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其字的磅礴气势,未有匹敌者,甚至“书圣”王羲之,也无法写出。
这种雄伟风格,造就世人的刻板印象,凡是说到“颜体”,常跟庄重、郁勃等词联系,而且颜真卿的传世作品,大多是碑刻和拓本,字迹漫漶,融入刻刀痕迹,气象威严,笔画整肃,更是将之加深。
不少学者,借此嘲讽“颜体”,声称笔画呆板,败坏传统,实际上,“颜体”并无这些问题,欣赏目前国内,仅存的一幅手稿——《西岳太华山碑铭》,揭露“颜体”真实样貌,狠狠打脸喷子。
此帖写于公元753年,与《多宝塔碑》(公元752年),仅差一年,描绘了太华山的特色之处,全篇共计700余字,单字约为4厘米,结体端庄,势态宽绰。
相比传世石碑,此帖的字迹清晰,墨色润丽,尽显生动,还原真实的书写状态,无半分刻意、拘谨之病,彼时颜真卿的篆籀笔法,早已使用成熟。
正值壮年时期,采用腕力运笔,力道扎实,笔画如古松虬枝,起笔逆锋如刀劈石裂,收笔顿挫似钟鼎回响,以“华”字为例,顶部横画看似细若游丝,实则暗含筋骨,中竖如立柱般,浑厚沉雄。
下部左右对称的撇捺,则如武士张弓,既有魏碑的方劲,又融入了篆书的圆转,恰似将千年金石之气化入笔墨,而“山”字的简练线条,则以篆籀笔意,勾勒出峰峦叠嶂的意象,三竖如剑指苍穹,锋芒中透着古拙,极具生动意态。
《西岳太华山碑铭》纸本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因太过珍贵,此前一直秘藏,近期公开露面,专家看后,纷纷赞叹不已,认为其字的正大气象,书法史2000年无敌手,堪为“最美中国字”。
虽然唐朝的楷书最精妙,可是留存的范本,多是拓本,字迹模糊不清,无法掌握正统“楷法”,此帖字口完整,笔画清晰,可时常临摹,从中学到准确的笔法,夯实气力和基础,日后对照临学拓本。
而今,我们对颜真卿《西岳太华山碑铭》,进行1:1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微喷复刻工艺,与原作毫无二致,此品乃是手工经折装,装裱精细,使用翻折设计,便于临摹和查找。
全卷加入现代字注释,帮助初学者识读,市面罕见,独此一家,比普通印刷品更加还原,所有字体的细节处理,全都一览无余,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