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立云 编辑:冯晓晖

“浔城故事”专栏致力于收录和享与九江生活见闻相关的散文及纪实类文章。诚挚欢迎原创作者投稿,投稿方式及联系方式详见公众号自动回复。

本文选自《吴有恒书法作品专辑》,经作者授权转发。



当今,书之说,中国以法,日本以道,韩国以艺,其意多基于字之笔画经营布置,不外乎笔法体势、行阵章法等诸要素,此唯专于字而疏于文。古今之书论凡多,以点画论字者多止于点画,终其于美术设计囿于术,以气韵拙逸等论字者多止于玄妙神妍,终其于学养厚博圈于文。安得两全而臻善,其必曰文艺双修始得之。幸甚予偶遇是师,有以聆诲。

师者临川吴有垣先生也。先生诲予常在一九八七年至一九九三年之间,缘以九江师范附属小学汤伦老校长故。汤校长与吴老先生乃自五十年代迄几十年教育故交,志同道合甚为友善。尝谓予吴老先生旧时中正大学生,文学功底厚,书法工夫深,足可为明师。好抽烟,朴质纳言,宁多请教。每当学校有外事活动,常唤予代步恭请吴老先生至之,莅临指导。

其间,多有题字兴会,以增校园文化品味,尤其为教学大楼题写巨幅铜字“逸夫楼”,倾倒师生学界。平时校长私人亦赠先生以茶果香烟宣纸报纸之类谢其奉献,使予代劳。往来之间,遂忘形骸拘束而叨步,聆听教诲于南门口税务旧楼。恨昔孤陋寡闻,年轻懵懂,未能理解先生诸多高深灼见,今反思躬省,予乃后知后觉慢知慢觉之人,得先知者奥义二三十年方悟明七八。学习之事,知行合一同层面方不违和,益于教学,当初诚有是境,须臾可解眼手俱低之困惑,估计受益当盛。



先生文艺兼修之实在旧式文人身上多难藏风气,显露亦是千年传统,予黄童之时所识旧学耆老辄如是焉。其伸张书以文出文以胸出之义,书为表文为里胸为源,三者皆出于一人,方能卓然不群,进而称家,故古贤有论书即论其人文之说。

先生每诲予“多读书实练字”。多读书易懂,实练字迷惘,“实”作何解?曾侍书牵纸于案前,怯问“有勤练苦练,长练偶练,不明实练为何指?”于是先生示予观其案牍周遭物什,仔细看其运气行笔墨迹,然后问予因见所悟。由是呈所观报所悟,日字帖颜体,与先生所取法度有关。笔重墨厚,积点慢行,字拙内秀,力透纸背而不晕发,笔画如柱似刻,垫纸二层皆透,先生手心有汗气。日习稿堆叠,与先生勤练历砺契合。有宣纸报纸分开分类处理,凡宣纸录古文者多留观读研,自书楹联者或研文自习或酬酢赠人,报纸墨迹者废弃不留。日书籍盈案,与先生文采化书相通。

先生赠我及学校自撰楹联是化文之书,文艺两修之精华,先生甚得意。先生耳提予日:今人文者多不习书,书者多不好文,虽各有专精,但失色于古人。对联犹不擅撰,何况诗词文章。但祸从口出要慎言,白纸黑字莫乱写多读多思、实练多练终有益。实练者,选帖实,符合性格,循序渐进,先真后行。练习实,形神求精,调息运气笔笔力到,手汗身热。从帖体典籍至笔墨翰字再至身手心气,处处着实不落花哨。味先生之为书无不求实,绝无虚浮飘忽之笔,学人当如此。



有唐以来临川自古多才子,文风炽盛,先生乡风家风亦颇具袭。尝观赏生于民国时代吴家文人书风,如鄂之丈蜀老与赣之有垣老,其二老书风大有神形兼似之处。又多有缘细尝小京教授之书作,深得家学精髓,挥毫之处无不彰显乃父之风。己亥秋日(二〇一九年十月二十九日)阅赏小京教授家叔德恒先生书作,心慨吴老当年要以文风养书之旨兼乐见吴家书风并撰联抒之赠小京教授曰:

临川多幸事文事书事戏曲事

德化有能人道人圣人羲皇人

古之风雅莫过文艺,况家风蔚然,而子承父业,集字付梓盘飧学人,所以书香门第吴老有恒先生人生可羡可歌矣!

长耕于庐山东篱书院二〇二二年九月十五日



作者像

【作者简介】

田立云,字伯雨,号龙门居士,笔名长耕。

【编后记】

田老师毕业于九江师范学校,后分配至九师附小(今九江小学)任教美术。因吴有恒先生与九师附小的汤伦老校长(后任书记)私交甚笃,常到学校走动,田老师因此有幸常聆听吴先生教诲,受益良多。



九师附小逸夫楼 摄于2004年6月

编者委托朋友找到一张二十多年前的照片,画面是教学楼前举办仪式的场景。“逸夫楼”三字遒劲有力,一眼便知出自吴有恒先生之手。吴先生的书法极具辨识度。



九江小学逸夫楼 编者摄于2025年3月

如今逸夫楼经过翻新,那三个苍劲古朴的手书字被拆除,换成了了无特色的白色电脑黑体字,既不醒目,也无风采。观之令人有不胜唏嘘之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