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外人眼中,他是百年难遇的“天才”,可在自己心中,他活得却非常煎熬。
2025年4月1日,年仅16岁的他从高楼坠下,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那么被誉为天才奥赛选手的于行健到底经历了什么?以至于要选择以这种方离开这个世界?
天才背后不为人知的煎熬
信息学奥赛的全称是“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这是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举办的竞赛,所有符合年龄要求的青少年都可以参加。
但可想而知,这种竞赛场上肯定是高手如云,能够参加就已经不容易,想要拿到好名次的,恐怕需要有远高于常人的智商。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于行健就是这么一个人,他自幼聪颖过人,展现出了极强学习能力,并成为了信息学奥赛中的佼佼者。
从网络上的现有的公开资料中,最早可以在2022年的信息学奥赛名单中找到于行健的名字,那年他以131分的成绩,成为了全辽宁省的第三名。
那个时候,于行健还正在上高三,将很多高中参赛选手都甩到了身后。
2023年,在东北育才学校发布的喜报中,于行健的名字再次出现,那次他在“AI+程序算法竞赛”中取得了497分的超优秀成绩,只差三分就能拿到满分,那次于行健坐上了第一名的位置。
2024年,于行健继续高歌猛进,刚上高一的他就以942的成绩进入辽宁省队,并被定位A类选手。
这一系列的成绩和荣誉,似乎都在印证于行健的天才名号,但常言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比于行健还要厉害的人物,同样有不少。
从今年3月份发布的信息学竞赛名单显示,于行健失手了,这次他的排名比较靠后,甚至连省队也没能进去。
而讣告中说,于行健是在4月1日坠楼,那么这两件事距离如此相近,是否会存在关联呢?对于这一点已经无法再进行确认,只能从于行健父亲的祭文中寻找答案了。
父亲发祭文引争议
父亲在祭文中这样评价于行健,说自己的儿子就像是“灵童附体”,出生后不久就展示了自己超强的能力,让爸爸妈妈也感到骄傲。
但接下来这位父亲话锋一转,称于行健是灵童和魔丸的交织,因为他有时会我行我素,看不起这个世界的一切,甚至粗估的对待自己的妈妈。
从这里可以看到,于行健或许是进入到了叛逆期,其实很多孩子在青春期都会有逆反心理,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只要老师和父母正确引导,孩子也会慢慢好转。
不过在于行健身上,似乎不是叛逆这么简单,他的父亲坦言称,于行健在近几年失去了所有快乐,因为他不再喜欢学习和运动,甚至不屑于做这些事情,但为了自己的父母还是都去做了。
可人一旦对一件事失去了兴趣,不光做起来会感到煎熬,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这,也或许是于行健成绩下滑的原因。
从祭文中可以看到,于行健开始变得煎熬,甚至多次暗示父母想要找自己的世界,这里父亲并没有说明于行健所谓的自己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意思。
但结合前面所说他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或许是他不再想在信息学奥数深耕,如果真是这样,父亲又为什么说自己你给不了于行健想要的世界,这实在是让人看的云里雾里。
4月1日,于行健从高楼坠落,之后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但当晚19点时,于行健还是因为抢救无效去世。
令人非常揪心的是,于行健在濒死之际,曾本能的向母亲求救:妈妈,我疼,救我。
可想而知,当父母听到孩子如此痛苦的求救时,心里是何等的难过,可他们却毫无办法,只能看着孩子的生命在快速流逝。
从这件事情中,再次印证了一个道理,成绩不是最重要的东西,生命才是。
当家长在引领孩子成长和进步时,也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绩固然重要,但也要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甚至说接受失败。
不必拘泥于世俗的框架,能够让自己活的幸福快乐,同样会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