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近山和周希汉,一个是战场上的“拼命三郎”,一个是擅长奇袭的猛将,在解放战争中都打出了赫赫威名。
按道理说,建国后那些能征惯战的将军大多都成了大军区司令员,毕竟这个职位不仅要有胆魄,还要有实战经验。
但王近山和周希汉却都没能进入这个行列。
这不是简单的运气问题,而是历史的选择。
战争年代,王近山的名字足够让敌人头疼。
他打仗不要命,敢冲锋在前,是真正的战场杀神。
邓小平曾评价他:“二野的硬仗、恶仗,王近山承包了。”但就是这样一个战功赫赫的人,建国后却没有坐上大军区司令的位置。
这事要从他的性格和命运的转折说起。
王近山的性格直来直去,甚至有些过于刚烈。
建国初期,他被安排到总参谋部机关工作,远离了他熟悉的战场。
对于一个习惯了冲锋陷阵的猛将来说,坐办公室显然不是他的优势。
他的脾气也没收敛多少,该怼的人还是怼,结果让他在仕途上吃了不少亏。
再加上个人生活上的变故,他因为婚姻问题被撤职,这直接让他错过了成为大军区司令的机会。
一个连家庭问题都处理不好的人,怎么指挥一方大军?这是当时的现实考量。
相比之下,周希汉的经历则是另一番景象。
他同样是二野的猛将,战功累累,但他的职业生涯却走向了海军的方向。
在那个年代,陆军出身的将领能投身海军建设并不多见,而周希汉就是其中的一个。
他在海军的贡献不小,但也正因如此,他与大军区司令的位置渐行渐远。
毕竟,陆军的猛将如果改行去搞海军,哪怕能力再强,也很难再回头去指挥陆军部队。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三野的陶勇、四野的李作鹏,他们也是因为投身海军建设,最终与大军区司令无缘。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建国后的军队建设,不只是看谁能打仗,更重要的是看谁能在不同的岗位上稳定发展。
王近山和周希汉,一个因个性问题折戟仕途,一个因职业选择改变人生轨迹,两人的经历虽然不同,但都在某种程度上被命运推到了大军区司令的名单之外。
有人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但有时候,历史也是由那些未能站上最高舞台的英雄所塑造的。
王近山和周希汉,没有成为大军区司令,但他们在战场上的勇猛与智慧,依然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