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刚走出象牙塔里的年轻人,什么是人生层面的必修课?

相信很多人的答案是,如何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谋得适配的职场坐标,是构筑个体生存的基座,它承载着肉身栖居的柴米油盐,也丈量着人生的云月山河。

这两年,求职市场的风向已变,国企、政府机关的东风,渐渐压倒了民营企业的西风。而在应届生的价值排序中,央企无疑是最优选择之一:牌子硬、实力强、空间大。

不过,相比于中石油、中石化、中移动等一众央企,中核集团的社会影响力要小得多。

但这两天,中核集团在网上的火爆程度,如一颗小型核弹。

4月5日,中核集团2025年春季校园招聘因发布“1730个岗位收到119万份简历”的数据引发广泛热议。

4月6日晚,中核招聘官微发文《感谢每一份信任,谨记每一份责任》,回应收到一百多万份简历:感谢广大网友对中核招聘的关注,感谢广大学子对核事业的热爱。人才是第一资源,中核集团2025届校园招聘,共提供1730类岗位,预计录用人数约8000人,每位学子可以平行投递20个岗位,以期实现岗位需求与人才特长、意向的精准匹配。

从官微回应来看,如果简历没有去重,“119万简历”未必等同于119万个求职者。

即使如此,也是百里挑一。

中核集团,全称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由100多家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组成,现有员工约18万人。

笔者有位亲属曾供职于中核集团某研究所,亲历了体制内完整的职业生命周期。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通过严格选拔获得公派留学资格,在海外三年进修后归国效力,期间主持参与多个重点项目并屡获殊荣。

回国后,他也算是踌躇满志,希望能做出一番事业。

但他最大的“毛病”,是只会埋头做事,不会抬头看人。

人,指的是领导。

结果就是,我这位屡屡因直言不讳、得罪领导的亲属,直至退休仍定格在副高级职称。

令他郁闷的是,同期某接待岗位的行政干部,最终获评正高级研究员职称。

“在国企工作,谋事,更要谋人,否则,你看看我……”也成了他对家族后辈耳提面命时最爱说的一句话。

前人走过的弯路,是为了让后人能少些跌撞,多些坦途。

踊跃投递简历、渴望加入中核集团的应届毕业生群体,许多人或许怀揣着对职业发展、个人成长以及为国家核事业贡献力量的种种美好期许。然而,即使经历层层选拔,如愿进入中核集团,他们能否跨国职业生涯的三道关卡?

第一重试炼,是集体主义熔炉里的淬火之痛。

国企与民企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深植于组织肌理的集体主义文化。

这种集体主义并非简单的团队协作,而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的运作逻辑。

既体现为对既定规则的绝对遵从,将制度权威视为不可逾越的准则。

也要求个体在决策与行动中与组织主流保持高度同步。

而其最核心的特质,则是构建起自下而上的服从体系,通过科层化的权力结构确保组织意志的垂直贯通。

一个新人进入中核集团,就是18万分之一。

在强调集体主义的组织架构中,国企的晋升通道,往往比技术路线更考验人情练达。

“耿直”、个性化,常被异化为“不懂变通”,从而处处与集体主义叙事碰壁。

接待处干部逆袭研究员的魔幻现实,暗示着某些岗位价值评价体系的双轨制。技术序列的晋升通道,被行政职级的金字塔阴影所笼罩。这种体制惯性,恰是不少技术型人才遭遇的“玻璃天花板”。

第二重试炼,是绩效考核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有些年轻人会说,自己考央企,是以此作为未来“躺平”的起点。

他们太年轻,不知道在央企躺平的代价。

国企,仍然是企业属性,仍有各种绩效考核。

很多报考国企的应届生,可能没有关注到这么一条消息——在去年9月举行的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4年第三次专题推进会上,国资委明确要求,国有企业到2025年必须普遍推行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

末等调整制度,以定期绩效考核为手段,将绩效表现不佳的员工调整至适配岗位或采取相应管理举措。

换言之,一旦绩效考核不合格,就会面临被调岗的后果,而调岗之后,仍将接受新岗位所对应的绩效考核标准。

不胜任退出制度,是对多次培训仍不达岗者直接退出。

国企的绩效考核,未必仅限于个人能力及岗位产出,而会融入对员工情商、逆商、德商等“综合因素”考核。

两个同样绩效的新人,A深谙“大智若愚”的生存智慧,在团队协作中游刃有余;B是坚持“真理至上”的“书呆子”,在人际碰撞中屡屡受挫,可能就是被末等调整乃至退出的那一个。

第三重试炼,是价值坐标的重新校准。

年轻人身处一个制度性“容器”中,个体的棱角往往需要主动或被动地磨平以适应环境。这种改造并非简单的技能转换,而是对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的重塑。

在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中,年轻人既要学会在权责不对等的体系里规避风险,又要在论资排辈的晋升通道中蛰伏等待。


当市场化改革带来的绩效考核与固有体制的惯性碰撞时,年轻人必须应对越来越沉重的工作负荷,还要忍受薪酬增长停滞与上升通道堵塞带来的剥夺感。

压力下,职业倦怠与自我认同危机便如影随形。最终在“稳定”的温水里熬成失去社会竞争力的“职场标本”。

百万年轻人投笔从“核”, 以为考入央企便如同握住了命运的罗盘,从此能在安稳的航道上笃定前行,避开职场的风浪与暗礁。

然而深入其中,才惊觉这看似精准的罗盘,实则被诸多无形之力左右。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如同错综复杂的洋流,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可能引发暗流涌动,改变原本看似既定的航线。

行业的大环境变化,更像不可预测的季风,随时可能将人吹离既定的方向。

在这里,努力与回报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才华与机遇也常常错位。看似坚实的职业保障,在时代的浪潮下也可能变得脆弱。

那些被励志故事PUA的借调青年,那些学会“看破不说破”的老员工,都在用沉默书写着体制内的生存辩证法。


很多人以为,人生是一道算术题,加减乘除便能算尽得失荣枯。

但其实人生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远远超出了简单公式的框架。

它更像一幅未完成的抽象画,每一笔色彩都藏着命运的隐喻;又似一场永不停歇的棋局,每一步落子都牵动着未知的变数。

央企,从不是命运的终点站,而是需要不断解码规则、在稳定与进取间寻找微妙平衡的修行场。百万年轻人,你们为此,做好穷尽一生解题的准备了么?

作者简介


当你关注财经和时事热点时,我愿与你分享背后的故事和观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