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与蛇的故事?
最近,尼日尔军政府以“薪资差距过高”为由,驱逐中国石油、津德尔炼油厂及西非石油管道公司3名中国籍高管。
还查封了炼油厂账户,吊销了中资阳光国际酒店的营业执照。
耗时22年,中方出钱,出人,出设备,帮尼日尔打造了一整套石油工业,结果到了收获季节,尼方准备过河拆桥。
这背后,究竟是利益驱使还是别有所图?
1
一切,还得从22年前说起。
2003年,中方与尼方开展合作,共同投资开采尼日尔石油。
尼日尔位于非洲中西部,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石油储量约7亿吨。但因为开采条件和设备有限,石油年产量只有100多万吨。
因为当地环境恶劣,交通、通信、设备十分落后,西方公司嫌项目周期长,回报率低,不愿意投资。
而中国却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顶着50℃的高温,扛着钻井设备,提供资金、技术和管理,帮助尼日尔建立从开采、提炼,再到出口的全过程石油工业体系。
在此期间,中方投资了阿加德姆油田、毕尔玛油田、尼日尔-贝宁原油外输管道、津德尔炼油厂等项目,总投资约46亿美元。
其中,尼日尔-贝宁输油管道,跨越尼日尔、贝宁两个国家,全长1980公里,承担全国90%的原油出口。
炼油厂则供应80%的成品油,对外出口的70%原油是中企完成的。
尼日尔因此在2011年一举从石油进口国跃升为出口国,不仅实现了成品油自给自足,还让石油行业成为了该国的支柱产业。
创造了28%的GDP,贡献了10%的年度税收,提供了数万就业岗位。
然而,一场军事政变,为双方的合作埋下了隐患。
2023年7月26日,尼日尔总统穆罕默德∙巴祖姆被尼日尔军队推翻政权,事后,尼日尔军政府上台,接管国家事务。
政变后,尼日尔与法国决裂,转而投向俄罗斯,引入了俄罗斯瓦格纳雇佣军,还与俄罗斯共同参与铀矿开发。
2024年3月,尼日尔军政府为化解财务危机,向中石油借款4亿美元,为期一年,利率为7%。
可到了约定的还款日期,尼日尔军政府却拒不还钱,还对中石油征收额外关税,要求原油分成比例从之前的15%提高至30%。
还以“税务稽查”名义向炼油厂追缴1.3亿美元。
更是用“双方员工薪酬差距大”为借口,驱逐3位高管。
尼方的理由是:中国员工月薪8678美元、而当地员工才1200美元,两者差别太大,要求中企为日尼尔员工加薪。
而事实上,中企员工职务大多是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承担高安全风险和技术责任。
而尼日尔员工主要基础操作岗位,二者完全不具有可比性。
况且,1200美元在当地已属高薪待遇,是当地平均收入的24倍。
2
很明显,尼方的“薪资差距”过大只是一个借口。
实际上是尼日尔军政府没有能力偿还中石油贷款,为了控制中石油产业,耍无赖。
不过,尼方也要为它的无理行径付出代价。
目前,尼日尔柴油价格已经从原先的每升0.6美元暴涨到2.4美元,价格涨了足足4倍,黑市柴油价格甚至暴涨到了12美元/升。
普通民众承受不起这么高的油价,导致其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
连接贝宁的原油管道中断,将导致每月1.8亿美元外汇收入蒸发。
因为3名高管的撤离,导致自动采油系统全面锁死。而智能化输油系统,每延迟一天就会带来200多万美元的滞港损失。
并按相关规定,要求尼方赔偿炼油厂、油田修复费用及预期收益损失。
同时,中国进出口银行正考虑冻结对尼日尔-贝宁铁路项目的9亿美元信贷。
作为基建强国,中国近年来频繁出手,援建国外项目。
以基建换矿产、以投资拓市场,在沙漠中筑起现代丝绸之路。
而尼日尔也不是第一个反水的,中国也曾遭遇其它非洲国家背刺。
比如2013年,中国投资超百亿,帮助坦桑尼亚修建巴加莫约港口,以此获得此港口99年使用权。
而到了2019年,坦桑尼亚却以中方“霸占”港口时间太长,单方面撕毁协议。
原来,英国和日本组团用低价忽悠坦桑尼亚,并且承诺只需要33年港口使用权。
之后,仅在原有基础上稍微加工下,就匆忙竣工,质量严重不合格。
坦桑尼亚悔不当初,再次厚着脸皮,再次寻求中国的帮助。
2014年,我国投资近40亿元,为肯尼亚修建了长达480千米的蒙内铁路。而该项目工程款中,近9成来自我国的贷款。
通车后,接待人次达到100多万人,成为了肯尼亚的“富贵之路”。
2016年,我国再次出手,为肯尼亚的老旧机场进行改造。
建设肯尼亚机场所需的10亿美元,基本以借贷的方式进行。即便如此,我方依然出人、出力、出钱,贷款给肯方施工。
然而,在工程建设期间,欧美一直挑拨肯尼亚与我国的关系,甚至鼓吹我国进行经济殖民。
肯尼亚听从外界挑唆,质疑中方在施工方面有缺陷。在工程即将完工的时候,肯方单方面毁约,工程被迫停止。
而中方也根据合同约定,要求肯方承担违约损失,支付违约金219亿肯尼亚先令,约合人民币13亿。
因后续问题未能解决,工程就此搁置。
2020年,全球疫情大爆发,经济上本就捉襟见肘的肯尼亚,更是雪上加霜。
危急关头,中方再次施以援手,运输大量医疗资源,帮助肯尼亚稳住了局势。
此时的肯尼亚,终于看到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担当和诚意,于是再次重启机场建设项目,坚定地和中方站到了一起。
3
近年来,我国对非洲的援助力度大,年均投资额高达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主要用于支持当地基建项目。
这也使得“援非”话题频繁登上热搜,甚至有人觉得,“中国持续被非洲薅羊毛”。
其实,中国的对非合作并非单向援助,而是双方共利共赢的策略。
非洲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则拓展经济空间、提升国际影响力。
其次,我们援助非洲的钱,是我国外汇储备的一部分,这笔钱无法应用在国内,否则会造成国内通货膨胀。
而且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基本都是借贷的形式,以此获得对方在自然资源的优待。
非洲资源储量丰富,石油储量占全球12%,还有大量黄金、铂、钯、锰、铬等。
因为目前,无论是油气还是矿产资源,我们对国外的依存度都很高,可国际市场环境,却对我们很不友好。
比如几年前,澳洲就曾叫嚣着要停止对我国的铁矿石供应,底气来自于我国约40%的铁矿石都来源于澳大利亚。
中国援助非洲,帮助他们建铁路、打油井、搞基建,而非洲人口众多,同时也在促进中国商品进入非洲,增加贸易往来,还能增加很多就业岗位。
此外,支持发展中国家,还能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所以,我们的投资,既帮助了非洲国家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又实现了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还能获得我们需要的矿产。
但是,任何合作的前提都应该以双方诚信、互利为原则,像尼日尔军政府这样,为一时利益破坏合作,是短视之举。
无数经验告诉我们,唯有秉持真诚,以诚相交,不忘初心,双方关系才能行稳致远,实现真正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