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木兰花开社工服务中心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石文君 北京摄影报道
“远离家乡的木兰花满天飘,飘落在哪,就在那生根发芽。”
“我是一条永不干枯的甘甜的河,流淌在故乡和城市之间。”
“不要我的生活,像蜗牛一样,走到哪里都背着个家。”
这是北京木兰花开社工服务中心(下称“木兰花开”)和打工姐妹们一起创作的歌曲中的部分歌词,在北京市昌平区东沙村,木兰花开的姐妹们在一间小型活动室里,唱着自创的歌曲,相互加油打气,随着音乐和歌词逐渐深入,部分姐妹一边歌唱一边流下了眼泪,仿佛回忆起了初来北京时面临的种种困境。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流动人口超过3.7亿,跨省流动人口超过1.2亿,与2010年相比,流动人口增加超过1.5亿,增长69.73%。据了解,流动人口中的流动女性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提高子女教育资源等,选择跟随丈夫来到大城市工作。
漂泊的不安定感,社会关系的改变,工作压力,职场欺凌以及“丧偶式”育儿等等,让来自基层的流动女性在大城市中感觉“融不进”也“回不去”。
为了帮助基层流动女性更好地融入大城市的生活,增强她们的自我认同感,看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我成长,木兰花开持续十五年在流动人口社区开展流动女性服务工作。木兰花开的受益人和工作人员,都互称姐妹,任何人都可以在木兰花开的活动中轻松做自己。近日,《华夏时报》记者探访了北京木兰花开社工服务中心,就流动女性相关议题对其进行了采访。
在“他乡”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
小叶来自安徽,是木兰花开的姐妹之一。2014年她跟随丈夫来到北京,全职照顾孩子3年后,为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她于2017年开始上班,从月薪四千元左右逐步涨至八千元左右,即便工资逐年上涨,小叶对职业发展和年龄仍然感到焦虑。
“2017年我还年轻,没有35周岁的年龄焦虑,现在我38岁了,看到很多工作只招35岁以下的员工,我感到很惶恐,如果现在失业了或者回到家乡重新开始,再找工作都很困难。”小叶对记者说道。
“35岁的年龄限制,对姐妹们来说很残酷,家政类的工作可能对年龄限制相对宽松一些,但是最多放宽到55岁左右,即便有经验,有能力,也会受到年龄歧视,另外,很多姐妹其实没有职业规划的概念,这跟她们所处的环境和职业有关,比如家政类的职业‘天花板’并不高,她们还要兼顾家庭和职业,很难有多余的精力用于个人发展和提升职业技能。”木兰花开负责人齐丽霞告诉记者,如果选择进行职业技能提升,那就意味着有一段时间要中断收入或者只有低收入,因此很多姐妹选择继续维持当前的工作状态,只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和家庭。
除了职业发展,对于流动女性而言,子女教育往往是家庭资源分配的核心。记者了解到,大部分流动女性,都将孩子的教育和未来发展放在第一位。目前小叶每月的所有收入,全部都用于孩子的教育和生活支出。
谈及孩子的教育和未来规划,小叶对记者反复提到“不能深想”。
由于户籍制度和异地上学等相关规定,小叶的孩子上小学时因为缺少租房证明材料,只能上价格昂贵的私立小学,一年学费超过2.5万元。记者了解到,流动社区的出租房屋大部分属于集体产权,价格较便宜,正规商品房租赁价格昂贵,然而公立学校需要正规商品房的租赁证明,即便只租赁,不在商品房内实际居住,租金也让部分流动家庭觉得难以承担,孩子也因此错过了上公立学校的机会。
目前小叶正在为孩子“小升初”等后续教育问题而感到困扰,选择在北京继续上价格昂贵的私立学校,还是带着孩子回老家,面临教育质量“断层”?小叶对充满着不确定性的未来感到担忧。
此外,身份认同的撕裂感在流动女性中普遍存在。“刚来到北京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是外来人,但是经过这10年的生活,北京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现在工作和生活都挺稳定的,让我再回到家乡重新开始,我觉得已经没有当初那样的信心了。”小叶对记者说道。
公益助力:从“流动”到“参与”的蜕变
木兰花开的姐妹们在练习演唱自创歌曲
小叶表示,自从参与木兰花开的活动后,慢慢变得自信了起来,“木兰的每个人都很友好,无论说什么,做什么,姐妹们都会互相鼓励,目前我会协助木兰做很多活动,偶尔会串场做主持人。”小叶笑着对《华夏时报》记者说道。
记者了解到,木兰花开通过各种文艺形式的活动,建立流动女性“表达与倾听”的机制和平台,改善流动女性长期被忽视的现状,激励流动女性的社区参与的信心及意识。唱歌、舞蹈、情景剧、“爸爸去哪”外出郊游等活动给流动女性及其家庭建立起了一定的社区认同感,缓解了“北漂”过程中的不安和焦虑。
“最开始吸引到我的就是‘爸爸去哪’的活动,我感觉爸爸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了,参加了这个活动后,孩子爸爸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会留出时间专门陪伴孩子。木兰的其他活动让我也产生了很多改变,学会了处理自己的坏情绪,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好了。”小叶告诉记者,随着孩子长大,需要陪伴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自己有了更多时间参加木兰花开的活动,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
木兰花开在北京已扎根流动社区服务流动女性十五年,即便有姐妹已经回到老家,或者计划回到老家,也依然愿意通过线上的形式参与木兰花开的活动。“回到老家可能有新的环境需要适应,老家没有太丰富的学习资源,所以很多姐妹还会通过线上的形式参与木兰的活动,木兰给很多姐妹建立了一种归属感,无论姐妹们在哪里,都可以从木兰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价值。”齐丽霞说道。
公益与政策协同,“他乡的你”项目激发流动女性价值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流动成为社会常态。流动女性群体既为城市注入活力,又面临深度融入难题。户籍制度与传统性别观念交织,使她们深陷生计与母职、职场与家庭的多重冲突。面对制度性与非制度性障碍,公益组织与政策正在形成合力——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联合招商局慈善基金会推出“他乡的你”流动女性支持计划(下称“他乡的你”),支持社会组织扎根社区探索有效实践,通过社区网络构建与社会资源联动,助力流动女性突破制度性与非制度性双重困境,实现从生存立足到社会融入的跃升。北京木兰花开社工服务中心正是被支持的机构之一。在“他乡的你”支持下,木兰花开在社区层面拓展服务内容及深度,并取得良好成效。该计划首期已资助29家一线公益组织,现已正式启动第二期。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项目主管韦依表示,第二期会在第一期的基础上,更加精准地筛选一线合作执行机构,找到流动女性当下迫切需求,梳理出可推广可复制的公益模式,让更多人关注和参与流动女性议题。
招商局慈善基金会高级项目官员李文荟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资助中发现,除了生计、公共服务等困境外,流动女性普遍存在“自我价值认知偏差”,会将个人价值与经济能力、学历等直接挂钩。“每个流动女性都是有价值、有尊严的独立个体,我们不仅希望她们能在城市稳定和体面地生活,也希望她们的力量和价值能够被看见,参与和表达、成长和发展得到鼓励。这也是我们持续开展该项目的底层理念和原动力。”李文荟说道。
对于流动女性面临的结构性困境,专家提出了更深层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他乡的你”专业支持者陶传进认为,一线城市的户籍与公共福利强绑定,流动人口在教育、住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仍面临着很多挑战,“相关政策在不断完善中,社会力量可以与政策相互补充,为包括流动女性在内的流动人口提供更包容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其在大城市有成长空间,更有归属感。”陶传进表示,除了政策倡导和社会力量补充,还需要社会意识的提升,流动女性面临的挑战还需要被更多人看到。
李文荟从社会组织助力流动女性议题的角度,进一步阐释道:“基金会从行业角度,探索将微观行动转化为对结构性问题的改善。包括支持学者针对政策和社会发展趋势、城镇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开展前瞻性研究,并联合学界、资助方、行业平台、媒体等,从政策推动、行动干预、公共倡导等方面和公益伙伴增加互动,凝聚共识、协同发力。”
“在公益领域,我们算是较早关注流动女性议题的社会组织,流动女性的价值可能更多被掩埋在家庭里,但是我们希望通过公益组织的赋能,不仅要让社会看到女性在家庭里的价值,更要看到她的社会价值,同时还能帮助公共政策精准落地。”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李晓林说道。
随着“他乡的你”计划推进,越来越多流动女性开始看到自己的价值。当城市不再用暂住证丈量归属感,当公益成为连接异乡与故乡的桥梁,流动女性终将在“他乡”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