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南京古籍书店即将重新开业”的消息引发关注。不少市民感慨,“这里藏着几代人的青春记忆。”4月7日,现代快报记者从书店负责人处证实,这座承载南京百年文脉的民国建筑正在进行重新规划,即将迎来新一轮升级改造。
古籍书店位于杨公井和太平南路的三岔口,是一幢古朴的民国风格的小楼。门上,红底金字招牌写着“古籍书店”,再上面,是一块石刻招牌,雕着“中华书局”。
时光倒流到民国时期,南京的文化心脏还不是新街口,而是太平南路的“花牌楼”一带。这里曾是书店云集的“文化圣地”——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等数十家书店鳞次栉比,文人墨客络绎不绝。
古籍书店的前身是1936年成立的“中华书局南京分局”,书店建筑“中华书局旧址”目前分别被文物部门、规划部门认定为秦淮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1956年后,书店由南京新华书店接管,国学大师胡小石题写的“古籍书店”牌匾沿用至今。
作为知名的老字号,这里不仅是爱书人的“精神粮仓”,更承载着城市的文化印记。据了解,傅抱石、武中奇、亚明等当代著名画家、文化名流都曾是书店的常客。
古籍书店还在多年的服务工作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服务项目,如过期杂志的收集配套,多卷集图书的配套,线装本古籍书及旧书的收购、整理、修补,缺书登记,代办购书手续等,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这座百年书店承载的特殊情感,在不同代际读者心中留下独特投影。
已故著名学者常国武先生,曾深情回忆南京古籍书店给他教学事业带来的帮助。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的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决定为毕业班同学开设一门专题提高课“司马迁与《史记》”。经过系里讨论,这门课最后决定由常国武来讲授。
想上好这门课,不仅需要扎扎实实备课,手头还必须掌握大量资料。“我首先找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出版的有关司马迁及其《史记》的图书目录,然后请营业员小殷据此帮我搜寻。不消一个小时,他便给我找出了几十种,有的还是线装本。”在店员的热心帮助下,常国武拖了一三轮车的书回到住处,连夜阅读,通宵备课。
在南京炼油厂退休职工吉卫明的记忆里,古籍书店的每个细节都刻着青春印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们的班车在鸡鸣寺有停靠站。下车后沿着成贤街、碑亭巷走到杨公井,就是古籍书店了。”他清晰记得胡小石题写的牌匾和书店一楼的陈设。“我那时候喜欢看一本画册,叫《艺苑掇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期刊,八开大,介绍中国古代画家和书法家以及相关的理论文章。”
南京市民张先生记得上大学时,“和同学骑二八自行车从南师大随园校区过来,在书架前站到腿麻,必须去隔壁四川酒家吃两笼小笼包才算圆满。”
南京市民沈先生说,1999年前后,他经常去逛古籍书店:“我当时在读大学,专业是美术,老师说,到古籍书店能找到林散之先生的字帖。于是我就去了。记得书店里的楼梯是暗红色木质的,有点类似于上海亭子间的那种小楼梯,窄窄的,走上去咚咚响。一楼有纸、笔、字帖这些。有一阵子,二楼还卖音像制品。”
时光荏苒,古籍书店见证了一代代人的读书时光。如今,古籍书店即将迎来改造升级,不仅是建筑的新生,更是一场关于城市记忆的接力。现代快报将持续追踪这座百年书店的焕新之旅。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白雁 裴诗语/文 张文颖/摄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