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南京中山码头前的江边路向北徐行约800米,道路右侧有一条小街——大马路。一个世纪前,这条街是南京商埠的核心街道,有“南有夫子庙,北有大马路”之说。
近日,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在瞻园罗尔纲史学馆推出“灯火大马路:南京商埠文献史料展”。展览共展出各类档案资料、历史图片、近代藏品等200余件,详细梳理了南京商埠从开放、发展、繁荣到迎接解放、华丽转型成为城市名片的历史过程。
近代以来,随着列强入侵,中国许多沿海沿江城市或被动或主动地开放为通商口岸,“商埠”一词由此产生。南京商埠自1899年正式开埠,至1950年5月停办,其正式运营时间仅半个世纪。在这段并不长的时间里,下关滨江两岸崛起成为水陆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名埠。
南京历史上最早采用近代科学方法绘制的地图是哪一幅?策展人、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综合业务部主任孔令琦告诉记者,就是展览中的一幅《江宁府地图》,由法国传教士盖拉蒂(中文名“方殿华”)于1898年绘制。这张地图带有比例尺,标注了经纬度,与现代地图几无二致。
“地图上的马路是署两江总督张之洞在1895年主持修筑的连接下关江边至城内总督衙门的江宁马路,也是南京第一条近代市政道路。今天的大马路和建宁路仪凤门段就是其旧址。”孔令琦继续向记者讲解,“图中有一些非常小的船形标志,被标注为‘洋棚子’,就是当时的码头。南京1899年才正式开埠,因此一直没有修轮船码头,‘洋棚子’实际上是南京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轮船码头。”
南京有两个地名叫铁路北街、铁路南街,但它们附近并没有铁路,这是怎么回事?孔令琦介绍,1959年前,这里真的有铁路,原先叫宁垣铁路,后又更名宁省铁路、京市铁路等,老南京人亲切地称之为“小火车”。沪宁铁路开通后,时任两江总督端方奏请修建了宁垣铁路。1908年8月,宁垣铁路开始运营,1959年被拆除。
20世纪30年代,作为商埠核心的大马路成为南京城北地区最为繁华的街市,沿街有西服店18家,绸缎庄4家,招商、大东、中华等旅馆多家,并有得意楼、周兴园、一品香等饭店以及荟芳、迎春等清唱茶社。
孔令琦告诉记者,相比夫子庙,大马路主要售卖洋货,如煤油、纺织品、化工产品、卷烟、留声机等,更“洋气”。据生活在大马路的老人回忆,那时候大马路的鞋帽洋货店一有新货,南京城的太太小姐们就会闻讯赶来,早晚路堵,不亚于今天的早晚高峰。
世易时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南京商埠在完成历史使命后逐渐转变为城市文化的重要名片。经多年打造,如今融汇着近代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及长江文化的“百年商埠”,正以其深蕴的历史内涵和绝美的滨江美景,成为市民、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江南时报记者 钱海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