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多地持续开展“博物馆之城”建设,除了国有博物馆之外,民办博物馆、类博物馆等也成为各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提供高质量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以“小而美”“活而新”的特质构筑起立体文化生态。它们通过跨界融合、数字赋能、社群运营等创新实践,让博物馆走向市井生活。这些空间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度结合,不仅为城市留存了鲜活的文化基因,更在文旅融合、社区营造、文化惠民等领域探索出新路径。
太原城市记忆馆的志愿者在工作 朱 萌 摄
“这张光线和构图都不错。”“而且还挺有生活气息的。”刚过去的周六,山西太原的摄影师尚庆华、王映东来到太原城市记忆馆,从超万张投稿摄影作品中,精心筛选即将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展出的人文纪实照片。
太原城市记忆馆位于太原南肖墙关帝庙内,它始于2017年,最初是一个以老物件记录、收藏、展示城市记忆的实物展览项目,后来,在当地文物部门的帮助下,有了这一处“安身之所”。扫盲班毕业证、“的确良”衬衣、“大哥大”、生活账册……据不完全统计,记忆馆征集到市民捐赠的两三万件老物件,以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视角,讲述太原的城市变迁史。
2022年,太原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文物局类博物馆相关工作要求,出台《太原市类博物馆培育发展管理办法(试行)》,65座类博物馆集中涌现。类博物馆是指具有部分博物馆收藏、保护、展示和教育等功能,但尚未达到博物馆登记备案条件的社会机构。在太原城市记忆馆发起人之一的黄海波看来,类博物馆与博物馆的本质都是文化传承阵地。
太原城市记忆馆由30余名志愿者共同运营,其中不少是老物件的捐赠人。他们每周二、周四、周六聚集到馆内开展工作。正为“5·18国际博物馆日”摄影展忙碌的尚庆华出生于1949年,在志愿者中最年长。他与王映东等人共同负责为记忆馆打造人文纪实摄影平台“记事儿”,专注收集、展示具有时代记录价值的摄影作品。
在摄影展策划方案中,除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展览,还有摄影讲座、主题分享会、全民摄影大赛、“写给2030的太原”数字留言墙等配套活动。“志愿者为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相聚,身兼多职完成馆里的各项任务。”太原城市记忆馆馆长黄珊说。
相较博物馆拥有较为完善的文物登记管理体系,“规范”是类博物馆的薄弱项。太原城市记忆馆展品庞杂,小到扣子、发票、账本,大到洗衣机、电视机,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这些老物件不仅有形状、质地、颜色等物理信息,更饱含着使用者的生命历程、家族变迁等社会文化信息。志愿者的日常工作除了征集、整理展品和策划活动,还会积极与捐赠人交谈,记录物品背后生动的时代记忆。眼下,记忆馆的志愿者正在第四次升级展品登记体系,在信息数字化、详细度和搜索便捷度上都有了一定提升。
近年来,太原城市记忆馆以不同的展览主题和形式,举办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小康之路”等实物展,并在山西省进行巡展。据悉,仅2024年,该馆推出了近150场展览。
黄海波坦言,记忆馆还在尝试寻找新的发展方向,比如依托旧物开发文创、打造公众活动空间等。她说:“每座类博物馆都有属于自己的发展困境,但我们都努力走在成为一座专业博物馆的路上。”
事实上,作为太原城市记忆馆的文物安全管理直接责任单位,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关帝庙博物馆也是一座类博物馆。“我们负责着大关帝庙、唱经楼、南肖墙关帝庙、校尉营关帝庙和校尉营奶奶庙等几处文保单位的文物保护工作,与太原城市记忆馆在运营模式上有很大差异。”关帝庙博物馆副馆长郭美玉介绍。
据了解,关帝庙博物馆以古建筑为核心,常态化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展示古建筑文化内核。关帝庙博物馆馆长张舒爽表示,博物馆近年来开展了众多与关公文化、非遗技艺、科举文化、晋商文化、太原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相关的陈列展览和文化活动。同时,各类关公主题传统文化活动也成为当地每年必办的特色活动。
今年3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施行。此次修订明确国家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大力推动让文物活起来等内容,这对类博物馆来说是新的机遇。
如今,太原市拥有106座博物馆,类博物馆占比超六成,涵盖纪念馆、校史馆、陈列馆、美术馆、艺术馆、村史馆等,是“博物馆之城”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去年,太原市文物局推出了“探宝太原博物馆之城”系列活动,发布了包括类博物馆在内的博物馆名单和开放信息,方便观众参观打卡。
在走访中,记者观察到这些类博物馆不仅是专业博物馆之外的补充,也是一块“创新试验田”,在各自的探索中走出深巷、走出乡村,为公众提供了多元文化服务。正如一个类博物馆的馆长所说:“类博物馆的‘类’,不仅是功能上的相似,更与博物馆努力为公众提供高质量文化服务的目标一致。”
2025年4月7日《中国文化报》
第8版刊发特别报道
《类博物馆“类”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