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绵竹市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总抓手,全面提升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绘就宜居宜业、和善和美乡村。
绵竹市广济镇种植大蒜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为做好“土特产”文章,该镇立足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聚力培植大蒜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4年8月,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公布了2024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绵竹蒜薹成功上榜。这一荣誉不仅是对绵竹蒜薹品质的认可,也进一步推动了本地大蒜产业的发展。
菜农正在摘蒜薹。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每年三四月份,是广济镇万亩蒜薹收获的季节。广袤的农田里弥漫着浓郁的蒜香,蒜农们熟练地起苗、清洗、打捆、过秤,忙碌的身影和蒜薹收购商车来车往的热闹场景,构成了一幅欣欣向荣的丰收画卷。“广济镇出产的蒜薹品质好,价格实惠,我每年都会过来收,再卖给更大的经销商,销往北京、深圳等地。”来自外地的商贩向波表示,广济蒜薹有正月早、温二早和灰叶子三个早中晚熟品种,采用绿色无公害方式种植,分不同时段进行采收,在品质上有保障,深受市场青睐。
菜农正在卖蒜薹。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广济镇副镇长王淼表示,该镇围绕“提品质、建基地、创品牌”三个方面抓好大蒜产业发展。目前,全镇有6000余户农户从事大蒜种植,种植面积达11500余亩,年产蒜苗2500吨、蒜薹8500吨、蒜籽12000吨。
美一片景,兴一带业,富一方人。近年来,绵竹市九龙镇依托天然禀赋的山水资源,深挖核心地带优势,按照“乡村变景区、居所变业态、规划变红利”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农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一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宜居镇,成了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
4月3日,中午时分,在棚花村“临湖小筑”民宿内,柴火鸡的香味四处飘散,滚烫的锅里翻滚着鸡肉、土豆、四季豆等食材,老板陈红热情地招呼着客人。“我们的餐饮和民宿都深受游客喜欢,接待量也从最初的几桌发展到现在的几十桌。”陈红说,现在棚花村的环境越来越美了,旅游活动也很丰富,很多游客都是慕名而来,村民们也跟着受益,生活越过越好。
名宿老板整理客房。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棚花村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流量经济助力特色产业‘多点开花’,村民们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棚花村党委书记蒋刚表示,该村将继续做好顶层设计,确保规范管理和精准服务,加快形成布局更合理、功能更完善、业态更丰富的“旅游+”体系,持续提升九龙镇乡村旅游影响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棚花村推出的农旅活动。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从产业兴旺到生活富裕,从基础完善到文化繁荣,绵竹市的乡村振兴,正在由“面子工程”转向“里子工程”,由“量变”积累到“质变”飞跃。站在新的起点上,绵竹农村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今年全国两会的召开为绵竹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绵竹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叶强表示,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将认真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通过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助推城乡融合发展等务实举措,奋力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张娟、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