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是唯一能再生的器官,也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肝脏呈棕红色,大致呈三角形,由两个叶组成。肝病的种类繁多,包括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和肝癌等。

肝脏的主要功能有:产生胆汁、胆红素的吸收和代谢、支持凝血过程、脂肪代谢、储存糖原、储存维生素和矿物质、蛋白质代谢、过滤血液、免疫功能、产生白蛋白等。

肝脏如此重要,对于它的流言却层出不穷,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01

肝功能正常

代表肝脏正常?

真相:肝功能正常并不意味着肝脏毫无问题。常规的肝功能检测仅能从侧面反映肝脏的功能状况,它仅仅是医生用于辅助诊断疾病的工具之一。若要全面了解肝脏的健康状况,还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等其他诊断手段。

分析:在常规体检中,肝功能检查是必查项目,其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是两项关键指标。然而,许多人误以为肝功能检查正常就意味着肝脏绝对健康,可以排除所有肝脏问题。但实际上,肝功能化验结果正常仅代表检测指标在正常范围内,许多肝病在早期阶段并不会在肝功能检查中表现出异常。


肝脏具有极强的代偿能力,即使只剩下三分之一的正常肝细胞,也能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肝脏没有问题。例如,在肝癌早期或中期,只有癌细胞周围的肝组织会受到影响,而早期肝硬化患者的转氨酶水平可能只是轻微升高,甚至可能仍在正常范围内。

慢性病毒性肝炎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于慢性肝炎患者、有肝癌家族史的人群、肥胖者、糖尿病患者以及酗酒者等高危人群,特别是40岁以上的男性,更应提高警惕。

建议这些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肝脏疾病筛查。除了肝功能检查外,还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检查项目,如影像学检查(B超,必要时进行腹部增强CT或磁共振)、肿瘤标志物检测(如甲胎蛋白)以及肝炎病毒定量检测等。

02

预防肝脏问题,

只要吃“护肝片”就可以了?

真相:依赖“护肝片”来实现肝脏保健并非明智之举。倡导人们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以便疾病的早期发现与治疗。对于生活习惯良好且身体健康的年轻人而言,更无需借助护肝类保健品。

分析:护肝片曾一度成为加班族、熬夜党及饮酒者的常备物品,甚至被大众视为一种流行的保健选择。然而,现代人肝脏问题多源于酒精摄入、肥胖等因素,因此,真正的护肝之道首先在于摒弃那些损害肝脏的不良习惯,比如避免酗酒、减少熬夜、增加身体活动等。


对于那些已经存在肝脏问题的人群,比如因肥胖、饮酒过量或病毒感染等导致的肝脏疾病,应当及时就医,明确病情根源,并接受针对性治疗。若未能根除病因,即便停药,转氨酶水平也可能再次升高。

“护肝片”在保肝降酶方面的效果是有限的。无论何种类型的“护肝片”,都无法抵消熬夜、饮酒等对肝脏造成的损害。因此,切勿寄望于通过保健品来预防或治疗肝病,因为不当使用保健品有时甚至可能加重病情。

03

肝血管瘤

会演变为肝癌?

真相:肝血管瘤并不会发展成肝癌,因为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疾病。肝血管瘤属于肝脏内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类型。而肝癌,即肝脏的恶性肿瘤,在我国是一种高发且极具危害性的癌症。

分析:许多人在进行体检,特别是B超检查时,会意外发现自己患有肝血管瘤。肝血管瘤作为一种相对普遍的肝脏良性肿瘤,其中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多见。大多数患者在患病初期并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这种肿瘤主要是由于胚胎发育阶段血管发育出现异常所导致的。在多数情况下,肝血管瘤的生长速度非常缓慢,仅有少数情况会突然增大,进而可能引发肝区不适、食欲减退以及消化不良等症状。


肝癌作为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病过程较为迅速。若未能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患者可能在症状出现后的一年内就面临生命危险。而肝血管瘤则是一种病程较长、症状相对不明显的肝脏良性肿瘤。

04

得了肝癌一定会疼痛?

真相:患上肝癌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感到疼痛。疼痛的出现与肿瘤的生长位置及其侵蚀能力有着紧密的联系。

分析:肝癌已成为对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的疾病。随着肝癌病灶的不断增大和增多,它们会牵拉肝包膜,从而容易引发肝区的疼痛,这种疼痛通常是持续性的胀痛或钝痛。当肿瘤侵犯到膈肌时,还可能导致右肩背部出现放射痛。若晚期肝癌发生破裂出血,患者会经历剧烈的腹痛,并伴随血压下降和贫血等症状。

但如果肿瘤生长在肝脏的中心位置,且距离肝脏表面较远,那么即使肿瘤较大,患者也可能不会感到太多的疼痛。如果肿瘤生长的位置靠近肝脏表面,那么即使肿瘤很小,也可能引发明显的疼痛。

05

肥胖人群

才会得脂肪肝?

真相: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是导致脂肪肝的主要因素之一,但脂肪肝并非仅见于肥胖人群,瘦人同样可能患病。预防和治疗脂肪肝需要调整生活方式,简而言之,就是要“合理饮食、增加运动”,并且需要针对具体病因进行治疗。

分析:腹部B超检查是早期发现脂肪肝的首选检查手段。脂肪肝是指肝脏在脂肪代谢过程中出现问题,导致脂肪在肝脏内积聚。

脂肪肝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酒精性脂肪肝,也称为酒精肝;另一种是非酒精性脂肪肝,即通常所说的脂肪肝。除了肥胖,脂肪肝的成因还与饮酒、高脂饮食、常吃油炸食品和零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此外,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人群,以及本身存在代谢问题的人群,也更容易患上脂肪肝。


值得注意的是,因过度减肥或厌食导致长期饥饿的人群,也可能患上脂肪肝。许多体型偏瘦的人实际上存在“隐匿性肥胖”,即内脏脂肪堆积。这与他们的饮食习惯(如高果糖、高脂饮食)、PNPLA3基因多态性、胰岛素抵抗、肠道菌群紊乱以及内脏和异位肥胖等因素有关。

06

喝酒脸红的人不伤肝?

真相:饮酒后面部发红的人,其肝脏更容易受到损害。这类人群之所以饮酒后容易脸红,是因为体内缺乏能够分解乙醛的乙醛脱氢酶。饮酒后面色的变化,并不能真实反映一个人的酒量大小,也不能代表肝脏对酒精的耐受能力。如果长期大量饮酒,他们患肝癌的风险会显著高于普通人。实际上,饮酒对健康有害无益,无论饮酒后脸色是红是白,都应尽量减少饮酒,最好做到滴酒不沾。

分析:酒精在肝脏中的分解主要依赖于两种酶: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酒精被吸收后会进入血液,其中大部分会流向肝脏,因此肝脏承担了分解酒精的主要任务。


酒精的分解过程分为两步:

首先,酒精(主要是乙醇)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被转化为乙醛;

接着,乙醛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进一步被转化为乙酸,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

然而,对于饮酒后容易脸红的人来说,他们体内缺乏乙醛脱氢酶,这导致酒精分解的第二步出现异常。乙醛在体内长时间滞留,无法得到有效代谢,从而对机体造成损害。这种损害会刺激血管扩张,引发脸色及身体其他部位皮肤发红,以及心跳加快、恶心等醉酒症状。

07

甲胎蛋白升高

就一定是肝癌吗?

真相:甲胎蛋白水平升高并不直接等同于肝癌,同样,甲胎蛋白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肝癌的可能性。

分析:甲胎蛋白(AFP)虽然是肝癌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并非所有AFP升高的情况都意味着患有肝癌,这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每一项化验指标对于不同的个体而言,其临床意义都是独特的。AFP升高可能出现在以下几种情况中:

▼肝脏炎症活动

在肝脏活动性炎症的过程中,血清AFP水平可能会升高,但通常不会超过400ng/ml。这种升高与肝细胞的坏死和再生程度有关,当肝功能得到改善后,AFP水平通常会逐渐恢复正常。

▼肝癌

大约70%~80%的原发性肝癌(肝胆管细胞癌除外)患者可能会出现AFP升高。如果AFP水平超过200ng/ml并持续8周以上,或者超过400ng/ml并持续4周以上,那么考虑原发性肝癌的可能性就相对较大。


▼孕期

AFP由卵黄囊和胎肝产生,在孕期的第3~5个月时,其浓度会达到最高,但通常不会超过200ng/ml,并在产后3周内逐渐恢复正常水平。

▼畸胎瘤

由于生殖细胞的异常发育,也可能导致血清AFP水平升高。

资料丨科学辟谣

编辑丨李玲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