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西大地上的三门峡市渑池县,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正在发生,知识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谱写着新时代的“耕读”故事。
清晨,果园乡育苗工坊内,湿润的空气夹杂着新芽的清香。果园烟叶收购点的烟技员杨小安翻看着手中的《现代烟草农业探索》“专业化育苗”章节,对照着书本检查并调整棚内温湿度。
“以前全凭经验,现在参考书上的数据管理,再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苗情比往年好多了!”杨小安笑着说。不远处,一盘盘嫩绿的烟苗整齐码放,孕育着金秋丰收的希望。
图为技术人员正在检查育苗棚温湿度。
近年来,三门峡市烟草公司渑池县分公司将阅读与现代农业发展深度融合,让科技书籍成为农民增收的“金钥匙”,也让文字背后的无穷知识财富为烟叶丰产、烟农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天池镇东杨村合作社负责人的手机里,保存着电子版的《智慧农业与数字乡村的中国实践》,随时随地就能学习先进经验。以算法代替汗水,让数据成为养料,从薄薄纸张中见证几千年来农业文明的发展与传承,书本已然化作金色的纽带,将古老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紧紧相连。
通过安装手机软件,轻轻一点就能操作智慧滴灌系统,黑色的滴灌管顺着烟垄将如烟似雾的地下水喷淋在烟株根部,精准灌溉让“天旱地不旱”的美好愿景不再是空谈,几千年来看天吃饭的禁锢得到了突破。
在3月初河南省暴雪预警前一晚,烟站技术员郑社委带着《烟叶防灾减灾手册》赶到西川育苗基地,向育苗户传授极端天气的应对技巧。别看手册不厚,书里记载的增温保暖“黑科技”,护住了大棚内尚未萌芽的种子,也护住了金秋丰收的希望。
西川村的育苗户直呼:“以前种烟靠祖辈传下来的老经验,现在才知道,书里的学问真是能救命呀!”
文化“种”下去,产业“长”出来,“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一千古名句也成为了现实的写照。天池镇作为渑池县农业大镇,着力打造“两红一绿”经济产业强镇,“两红”是红薯和辣椒,“一绿”指烟叶产业。
在天池镇东杨村,古保民从《农产品电商运营》中发现了致富路,将烟薯套种的白哈密红薯通过线上直播销往全国,探索出了一条既稳住“粮袋子”又鼓起“钱袋子”的农民增收致富新路径。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从《齐民要术》的古法智慧到智慧农业的数字蓝图,三门峡市烟草公司渑池县分公司扎根这片七千年仰韶文化的沃土,助力奏响新时代的“耕读”乐章。(来源:河南省烟草公司三门峡市公司 作者:陈一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