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星宇
走进厦门前埔水质净化厂,孩子们在草坪上追逐嬉戏,市民们悠闲地散步、健身。很少有人意识到,脚下正运行着一座日处理数万吨污水的水质净化厂。
传统污水处理厂常因异味、噪音遭居民诟病,引发周边居民的抵触心理,“邻避效应”让这类设施成为城市建设的难题。但在厦门,一个“巧思”使问题迎刃而解。
“我们采用了半地埋式设计,让污水处理构筑物‘隐身’,再充分利用顶部空间建设上盖共享空间。”厦门市政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马聪表示,通过将处理设施整体下沉,全流程除臭、降噪,再结合花园式景观,污水处理厂从“边缘设施”变为“城市客厅”,由此实现“邻避”到“邻利”。
前埔水质净化厂上盖共享空间古楼·悦动园。厦门市政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变身”后的污水处理厂绿意盎然,空气清新,足球场、跑步道、健身设施一应俱全。“我经常带着孩子来公园玩,完全想不到脚下是污水处理厂。”住在附近的居民王女士感叹。
市政管理是个涉及千头万绪、关乎千家万户的“系统工程”。这也意味着,市政管理工作做得好不好,直面的是老百姓的感受和评价。
在厦门,民生智慧不仅“藏匿”于运动共享空间之下的污水处理厂中,更“流淌”在市民拧开水龙头的每一刻。
九龙江汩汩流淌,为厦门提供了近80%的原水。清晨,九龙江北溪引水渠畔,身着工装的技术员正操作水质采样器,检测屏上pH值、浊度等数据实时跳动;数十公里外的实验室里,检测员正比对各项微生物指标,确保水质安全。
工作人员在检测水质。厦门市政水务集团供图
如何让市民用上安全优质的“放心水”?这背后看不见的民生智慧贯穿始终。
厦门市政水务集团制水事业部副总经理叶延聪介绍,从山间溪水到干净的饮用水,通过分层取水、在线监测和预处理,预先改善进水水质。原水进入水厂后,需层层净化,加药、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一系列“深层SPA”,最终达到优质供水的标准。“我们的优供标准共有104项指标,包括常规指标46项和非常规指标58项,比现行国家标准要求更高。”
供水是保障源头活水,用水则需打通“最后一公里”。“家里停水了怎么办?”“岛内30分钟、岛外45分钟到场”——这是厦门市政水务对供水管网抢修时效的承诺。
地表之下,4600多公里的供水管网如同这座城市的“毛细血管”。在智慧水务调度中心,通过供水管网实时仿真系统,就能掌握供水管网运行状态,打开全市管网数字地图,各项生产数据以及监控画面实时可见,实现了从“源头到龙头”的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精细化生产管控。
市民拨打96303热线后,系统能实时锁定漏点、分析水压变化,并自动向受影响居民发送停水通知。“通过短信提前告知,居民能提前做好准备。”厦门市政水务集团给水排水副首席工程师侯英娜介绍,这套自主研发的系统,能实时监测全市管网的水压波动,生成最优抢修方案。
通过智慧管网管理系统和生产调度指挥决策综合平台,厦门市政水务实现从“源头到龙头”的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精细化生产管控。厦门市政水务集团供图
看不见的民生智慧,让市民的幸福“摸得着”。在厦门,“无废城市”建设不仅是一项环保工程,更是一场关乎民生的暖心实践,水质净化厂的“隐身”、自来水的净化、智慧管网的织就,都让“无废”更“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