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扬疾轩 记者 顾潇 文/摄)随着气温回升,蚊虫活动逐渐活跃。4月7日,现代快报记者从扬州市疾控中心获悉,今年首波蚊已来袭,其中“花蚊子”较往年提前出现。疾控专家提醒,市民外出时需要注意防蚊,并及时清理室内外积水,阻断蚊虫孳生环境。
“监测数据显示,当前蚊虫密度与2024年同期基本持平,较往年同期略有下降,主要蚊种为淡色库蚊,但已监测到少量白纹伊蚊成蚊。”据扬州市疾控中心消媒科主管医师田婧棽介绍,自3月起该中心通过诱蚊灯法持续监测成蚊密度,目前监测到的成蚊以淡色库蚊为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成蚊较往年提前出现,当前总体密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她分析,今年3月气温骤暖促使白纹伊蚊越冬卵提前孵化,但近期气温波动对蚊虫繁殖速度产生一定抑制作用,导致密度较往年同期小幅下降。
“白纹伊蚊是登革热等疾病的潜在传播媒介,其活动范围主要在居民区,喜欢在小型积水中产卵。”田婧棽强调,清除积水是防控此类蚊虫的关键。市民需重点检查家中花盆托盘、闲置容器、废旧轮胎等易积水处,及时倾倒或加盖处理;户外活动时避免在树丛、草丛长时间停留,必要时使用驱蚊剂。
据田婧棽介绍,白纹伊蚊以卵越冬,卵可以耐受低温干燥环境,次年气温回暖后孵化。春季气温波动会影响其孵化进度,但若疏于清理积水,随着气温稳定上升,蚊虫密度可能快速攀升。扬州市疾控中心将持续监测蚊媒密度动态,并通过社区宣传引导居民参与环境治理,从源头降低蚊媒传染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