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lexcon 2025香港站终于落下帷幕,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顶级潮流盛会,本次也毫不例外的将全国潮人聚集到了香港,无数风格的杂糅,更像是将这几年的潮流发展具现化了。

本次的嘉宾整容同样豪华,不仅有陈冠希、孙阳、马伯骞等潮流ICON,ZICO、B.I,甚至全新NJZ的舞台首演也亮相本届Complexcon,对于玩家们来说,更像是将互联网上的一切潮流照进现实,促成这一场为期三天的潮流派对。


小标题:本土时尚全面开花,全球顶奢为何会选择这些国内设计师?

作为孕育出国内数一数二潮流文化的土壤,香港除了是各大潮流集会主办方的首选地,更是孕育出不少知名设计师:从陈嫣冉用3D打印重构九龙城寨的赛博朋克美学,到陈粉丸将非遗剪纸转化为动态 AR的数码革命;从戚玥琪在维港海风里用呼吸共生装置叩问城市记忆,到offgod以「赛博广东歌」打破粤语说唱与电子音乐的次元壁;再到Percy用5000块LED地砖编织维多利亚港的集体记忆......香港的潮流文化正全面开花。





以这几位艺术家为首,香港的新生潮流力量正逐渐走向全球,本期我们也采访了YUKI、陈粉丸、Percy三位艺术家,虽涉猎方向各不相同,但各位在创作过程中均不同程度的使用了iPad,作为目前较为流行的生产力工具,我们或许能在采访中了解艺术家们的同时,看看iPad对他们的艺术创作拥有什么程度的帮助。





YUKI

1、Q:在您创立YUEQI QI品牌时,中央圣马丁的学习经历给了您哪些最关键的启发,让您能在品牌设计中融入传统手工艺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A:在中央圣马丁的学习让我学会了包容和多元化思考,不再拘泥于单一的风格或传统。我喜欢探索不同文化的手工艺,也希望通过 YUEQI QI 让这些技艺在现代语境下焕发新生命。同时,学校对可持续理念的强调也影响了我,让我在设计时不仅关注美感,还思考如何以更负责任的方式去创造,让每一件作品都有温度、有故事,并且能长久地被珍惜。



2、Q:与Gucci合作并参与Gucci Vault项目,这对您个人设计风格以及YUEQI QI品牌发展产生了怎样具体的影响?

A:和Gucci的合作对我和品牌来说都是一次很特别的经历。Gucci 本身的风格非常多元、包容,又充满创意,这让我在设计上更加大胆,也更坚定了自己坚持手工艺和现代设计融合的方向。

这次合作也让品牌被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到,让我意识到YUEQI QI其实可以有更广阔的可能性。它不仅仅是一个讲述个人故事的品牌,也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让更多人感受到手工艺的魅力。我也开始思考,未来品牌如何在保持个性的同时,变得更有包容性、更有生命力。



3、Q:您提到以设计作为媒介创作互相交织的故事,能详细讲讲在即将于东京时装周发布的作品中,有着怎样独特的故事线?

A:这次在东京时装周发布的作品,依然延续了 YUEQI QI 以设计讲故事的方式,但这次的故事更具有多层次的交织感。灵感来源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我希望探索传统与现代、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微妙关系。

比如,这一系列中会有很多手工钩编元素,它们不仅代表着匠人精神,也象征着时间和记忆的编织。同时,我尝试加入一些更前卫的廓形和材质,让手工艺不只是怀旧,而是以新的方式与当代生活产生联系。每一件作品都像是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相遇的瞬间,既有细腻的情感表达,也带着未来感和实验性。这是一个关于连接、交错和融合的故事,希望能让大家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产生自己的解读和共鸣。





4、Q:在iPad创作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传统设计工具不会出现的挑战,您又是如何克服的?

A:在 iPad 上创作时,我发现自带的笔刷有时候难以还原手绘的肌理感,所以我会自己在 Procreate 里定制笔刷,去模拟不同材质的质感,比如针织的纹理、刺绣的细腻感,甚至是手绘线条的粗糙度。这样不仅能更精准地呈现我脑海中的视觉效果,也能更直观地表达手工艺的细节。

当然,相比传统工具,iPad 的创作过程少了一些真实触感,所以我会在数字绘制后,把设计再带回实体材料上测试,不断调整,让最终作品既有手工艺的温度,又能保持数字创作的灵活性和精确度。



5、Q:您觉得在时尚行业中,如何平衡创新设计与市场接受度之间的关系?

A:我觉得平衡创新设计和市场接受度,关键是找到品牌的独特语言,同时理解受众的需求。对我来说,设计首先是表达自我和讲故事的方式,但如果想让品牌持续发展,也需要考虑如何让更多人理解和接受这些设计。

我的做法是保持核心理念不变,但在呈现方式上做一些调整,比如用熟悉的元素去引导观众进入新的设计语境,或者在创新面料和工艺中融入日常穿搭的可能性。这样既能让作品保留实验性和艺术性,又能与更多人产生连接,让设计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新鲜感,而是能真正走入生活的东西。

陈粉丸:

1、Q:作为顶级剪纸艺术家,您认为剪纸艺术独特魅力的核心是什么,如何通过作品让更多人理解和感受到这种魅力?

A:剪纸是一种没有门槛的情感媒介,它是直观的、易读的。剪纸虽然和传统民间文化存在联系,在我的艺术创作中,我不会仅在形式上做文章,而是赋予其当代语境,叙述当下发生的故事。剪纸有着简洁却深邃的表现力,凭借这一点,我得以用一种轻盈且精准的艺术语言去表达我的个人创作观念。我尤其钟情于剪纸艺术与观众之间那种天然的“亲近感”,它的手工质感和视觉表达,能让观众瞬间感知、并唤醒记忆中那些熟悉的场景。

同时,剪纸远不止是一种单纯的技法,更像是一种独特的媒介哲学。创作时,你必须在“剪去”与“保留”之间权衡抉择,而这种关乎“取舍”的行为,实则与众多议题的思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Q:在与 Gucci、Burberry 等顶尖品牌合作开展艺术创作时,您是如何将剪纸艺术与品牌风格进行融合的?

A:商业品牌通常希望寻找到既具有文化底蕴又能创新表达的艺术形式去展开合作,而剪纸恰好是这样的一种载体。在与此类品牌合作的过程中,我会尝试让剪纸的“本土性”与品牌的“国际性”产生对话,比如通过数字技术去延伸纸的表现力。

我会将不同的品牌的风格和调性视为我创作的“素材”,探索剪纸可以如何与它们建立新的关联,譬如说剪纸与包袋、剪纸与服装、剪纸与香氛它们有怎样的相似之处。每一次进行商业合作都像是在面对一个崭新的命题,促使我去寻找新的可能性。有时,这些商业合作甚至可以反哺我的个人艺术创作,让我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灵感和启发。



3、Q:在创作过程中,您是如何探索在 iPad 里各种软件与剪纸艺术相结合的,有哪些成功的案例可以分享?

A:有两种剪纸方式,一种是手工剪纸,手起刀落,不可逆转。另一种是极具现代科技感的“iPad剪纸”。在iPad上,我使用apple pencil描绘剪纸图形,采用这种方式“剪纸”时,绘图与制作的步骤分离开来,以往因材料媒介而产生的种种限制与难点,仿佛瞬间被不切实际地化解了,整个创作过程是机械重复的,有一种安稳的秩序感。像我的部分作品,比如《这是不是一群动物》《低头看太阳》《对称的自然》等,就是通过iPad里的软件诞生的。

不仅如此,我会借助iPad绘制作品手稿,构思空间装置的设计思路。iPad中的各类软件,赋予了我的剪纸艺术突破二维平面的能力,使其巧妙地融入空间装置领域,参与到当代叙事之中。



4、Q:您提到持续探索商业与艺术之间的价值张力与合作可能,在您看来,目前商业与艺术结合存在哪些难点,如何突破?

A:有在面对商业合作时,我始终会反复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我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第二,我能为这个项目提供什么。在选择商业项目时,我也始终保持审慎的态度,尤其当它涉及我的个人艺术表达和创作理念。我希望我与品牌的关系是相对平等的,而非单方面的委托执行。因此,我会明确表达这是一种“合作”关系,而不是简单的供需模式。

对我而言,商业合作不仅是获取收入的方式,更是展现艺术家创作观念的平台。因此,如何在保持创作独立性和艺术性的同时,与商业合作建立真正有效的连接,是我持续思考的问题。

艺术家该如何在商业项目中保持艺术表达的自由,我认为关键在于真诚。艺术家需要对自己的作品有清晰的判断,并保持创作的自信,同时也要能以专业的方式向甲方传递这种信念。真正的合作,应该是双方彼此尊重、相互启发,而不是在妥协中失去创作的核心价值。



5、Q;对于创意技术,您认为它在剪纸艺术未来发展中会扮演怎样的角色,有哪些应用设想?

A:我认为在剪纸艺术的未来发展中,创意技术能使剪纸的边界更加宽阔。剪纸本身是一种极具手工感和文化厚度的艺术形式,创意技术的介入,能够赋予它更多的可能性,无论是在制作方式、材料选择,还是呈现形式上,都可以突破传统剪纸的二维限制,让它进入更立体、更动态的空间。于我而言,技术的变革不是为了取代传统手工,而是扩展艺术的可能性。关键在于如何用新技术保留剪纸的原生质感,而不是让它变成单纯的视觉游戏。



Percy:

1、Q:从创立 PERCY LAU 配饰眼镜品牌到转型为数字艺术家,这个重大转变背后的主要原因和契机是什么?

A:第一,AI时代的到来,我感受到作为设计师的危机感。第二,我在创作上也有精神洁癖,我从来都认为品牌其实是是服务商业的,而具有先锋性的设计是我品牌的DNA,当商业需求和个人表达越来越多矛盾的时候,我决定遵循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喜欢的创作。所以我关闭了品牌,做数字艺术家。



2、Q:作为将设计和日常工作流完全建立在 iPad 上的艺术家,iPad 在您从传统设计到数字艺术创作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怎样不可替代的作用?

A:从第一代iPad Pro开始,我就抛弃了以往所有的创作工具,比如纸笔,还有电脑上的建模工具。因为以前因为工作需要,所以iPad的便捷性让我可以随时随地创作。然后因为习惯的原因就离不开iPad Pro和Apple Pencil了。



3、Q:与易烊千玺、Rihanna 等知名艺人联动,这些明星与品牌风格契合的点是什么?以及这些合作经历对您品牌塑造和个人艺术风格发展有什么深远影响?

A:我觉得是因为当时品牌的眼镜得到很多造型师朋友的欣赏。所以才有那么多艺人的联动。我很感激时尚行业,因为这个行业让更多朋友认识了我和我的品牌,也认可了我的作品。这也让现在在转变工作方向的我有更多的机会。



4、Q:当初为何想到会关闭同名眼镜品牌,转型成为数字艺术家?在与米哈游等游戏公司合作中,您如何将自己的艺术理念融入到游戏相关的数字创作中?

A:老实说运作品牌太累了,我还是比较适合一个人自由创作的状态。和米哈游的合作中对方给了我很多空间发挥创意。我的创作理念一直是探索未知。因为我很少尝试插画创作。所以我用iPad的不同的app去发现插画的创作方式。



5、Q:回顾您的设计生涯,您觉得在不同阶段保持创新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A:好奇心。我什么都愿意尝试,以前做品牌还是很多顾虑,现在我甚至去用iPad学音乐(我最陌生的创作领域)


6、Q:对于想要从传统设计领域转型到数字艺术领域的设计师,您有哪些经验和建议可以分享?

A:用起来永远是第一步,有可能对于一些朋友会不适应,但试试也不亏。也有可能像我这样试了就爱上了。

结尾:

国内艺术家们的爆火,也正预示着中国时尚潮流文化正逐渐受到全球关注,玩家们触手可得的生产力工具iPad不仅是设计师们的创意关键工具,或许也是大家成为设计师们的第一步,在各种文化的加持下,相信国内时尚文化的未来更值得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