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舟山旅游,多数游客心中怀揣着虔诚,直奔普陀山朝圣祈愿。然而,与普陀山一水之隔,并有深厚渊源的元代古刹——沈家门十景之一的接待禅寺,却容易被忽视。

站在沈家门墩头码头望着对面天打岩半山腰的接待寺,耳边传来轮渡的汽笛声。熙熙攘攘的游客大都转车前往普陀山方向,而我却转身走向接待禅寺。


接待寺始建于元代志元十四年(1277年),当时,普陀宝陀寺住持僧如智大师为便于来普陀山朝圣礼佛的信徒夜宿休憩,捐了衣钵,在沈家门建了这座接待禅寺。

七百年前,前往海天佛国普陀山的朝圣之路何其艰难,僧人们经数月跋涉来到舟山,总要在此歇脚整装。山门两侧的菱形花格门仍保留着元代营造法式的遗韵,那些被香火浸润得发亮的门轴,仿佛还回响着古时僧人“褪去凡衣换僧袍”的窸窣声。


明成化元年(1465年),蜀僧德慧来普陀山朝圣,因天晚和风雨影响,无舟可渡,入寺宿数晚。因梦中受观音点化,便出资修缮了接待禅寺,并接纳僧侣和香客。后在普陀山普济寺方丈的倾力相助下,成为普陀山普济禅寺的下院。自此,接待禅寺成就了沈家门第一缕天籁梵音。

接待禅寺,“接待四方,四方接待”,使每一位去普陀佛国朝圣的信徒都会在这里烧几炷香,驻足小息、歇足收心,让当天无法赶往普陀山的人们可以先在这里遥拜灵山。从而有了“接待禅寺里换僧衣,褪去凡心赴普陀”的说法。


接待寺还有着一段与明末抗清不可分割的历史,明末清初的烽烟里,张名振、张煌言等将领曾在此运筹帷幄,寺院作为重要据点和屯兵扎营处,佛堂的诵经声与将士的操练声奇妙地交织。

此刻阳光斜照在单檐硬山顶的屋脊上,那些造型古朴的吻兽静默如初,仿佛仍在守护着那段金戈铁马的记忆。


漫步寺中,建筑细节处处可见匠心。圆通正殿屋脊中央的连球装饰在阳光下流转着青灰光泽,与两侧的鸱吻形成奇妙对话。仰观歇山式屋顶,层层叠叠的小青瓦如同凝固的海浪。最惊艳的当属禅房外的万字纹花窗,当正午阳光穿透菱格,在地面投射出流动的光之经文,恍若佛陀拈花示法的刹那,富有禅韵。

在文昌阁偶遇一个老僧,他手持竹帚清扫落叶的动作本身就是禅意。那些斗拱间的彩画,虽经几百年风雨,当初画师勾勒的缠枝莲纹仍在诉说极乐。那些褪色的青绿山水与赭石云纹,竟在斑驳中透出别样的空灵。



极目远眺,沈家门渔港的桅杆与寺院的古钟遥相呼应,七百年来,这口铜钟见证了多少香客从“海上驿站”走向“海天佛国”的朝圣之路。

入夜后的古刹别具禅韵。当LED灯光渐次亮起,杏黄院墙化作暖色的画布,勾勒出飞檐翘角的优美剪影。大雄宝殿的琉璃瓦在蓝色光晕中宛如龙宫,而地藏殿的暖黄光柱则似接引众生的莲灯。此刻晚课的木鱼声隐隐传来,与远处渔船的汽笛声构成奇妙的二重奏。


如今,交通便捷了,外地香客可以无缝衔接直达普陀山。但如果到舟山需要在沈家门宿一晚的香客,也可以选择在接待寺驻足停留,先入佛家小接待,再修自身大功德。

接待禅寺虽不似普陀山那般声名显赫,却以更从容的姿态,将佛国的庄严与尘世的温度,都化作了天打岩上的一缕清风、西山腰处的一声梵唱。

或许真正的朝圣,不在抵达,而在这一路遇见的人间菩提。

Tips

地址: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街道天打岩路4号

交通:自驾导航“舟山接待禅寺”即可直达,寺院门口有停车场。如今寺院正在扩建,也可选择停到墩头客运码头或周边停车场。公共交通,有十余条公交线路直达海珍苑(接待寺)站。

门票:免费

感谢你的阅读,你的每一次点赞、分享和留言都让我心生欢喜。

如果喜欢请关注@Trip在路上,我们一起看风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