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的普遍认知里,医生是一份既体面又高薪的职业,光环笼罩之下,是对救死扶伤英雄般的敬重。然而,近年来,医生群体在社交媒体上的发声,却让人大跌眼镜,他们纷纷自嘲是在“用爱发电”,一张张“负数绩效”的工资单被晒出,触目惊心。那些通宵达旦抢救患者的日子,那些与死神争分夺秒的时刻,最终换来的收入,竟然因为医保控费政策,被扣成了“倒贴上班”。这场看似如同闹剧般的“绩效骗局”,背后所映射出的,是医保改革与医院运营之间错综复杂的深层矛盾。
DRG/DIP付费:从“医生点餐”到“戴着镣铐跳舞”
医保支付方式大刀阔斧地改革,其中以DRG/DIP付费为典型代表,其核心思路是“打包付费”。简单来说,医保部门依据疾病诊断分组,为各类病症设定了固定的支付标准。在过去“按项目付费”的旧模式下,医生多开一项检查、多用一份耗材,医院收入就会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滋生了过度医疗的土壤。但如今,时代变了,若治疗费用超出医保所规定的定额,超出的部分就只能由医院自行承担。这一转变,就像给医生套上了“紧箍咒”,直接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
若严格依照标准治疗,临床中患者病情千变万化,并发症随时可能出现,病情复杂程度远超预期,费用超标几乎难以避免;若为了控制费用,对重症患者推诿扯皮,或者将完整的治疗过程拆分进行,又与医生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背道而驰。在河南某三甲医院,就有医生因为治疗食管癌患者费用超支1.4万元,1个月的绩效被全部扣除,当月努力付诸东流;江西某医院科室的24名医护人员,1个月的绩效总额仅8677元,平均下来人均不足400元,如此微薄的绩效,与他们的付出形成了巨大反差。在医保控费这条长长的链条上,医生无奈地成为了末端的“替罪羊”,承担着本不该由他们承受的压力。
绩效分配的“黑洞”:医院管理失序与制度漏洞
医生绩效下降的背后,并非医保改革这一因素,而是多重复杂因素相互交织,最终导致的“系统性塌方”。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不少公立医院盲目跟风扩张,大量举债用于新院区建设、购置高端医疗设备,最终负债率居高不下。河南某二甲医院就是一个典型,因为建设新楼,欠款超过9位数,如此庞大的债务窟窿,医院竟选择通过克扣医生绩效的方式来填补,医生们成为了医院盲目扩张的“买单者”。
部分医院内部管理存在问题,行政后勤人员与临床医生的配比失衡。后勤人员占比高达40%,但他们的绩效却与临床一线医生持平甚至更高。而一线医生呢,却常常因为“病源不足”“设备折旧”等莫名其妙的理由被扣薪。他们在临床一线日夜忙碌,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风险,却在收入分配上遭受不公平对待。
部分医院薪酬制度设计也存在重大缺陷,绩效工资在总收入中占比过高,部分医院甚至达到50% ,并且分配规则含糊不清,缺乏明确的标准和依据。例如,某医院将绩效总额的90%划归医院,仅仅拿出10%分配给科室,医生实际到手的收入就所剩无几了,医生的付出与回报严重不对等。
“负数绩效”的荒诞逻辑:医生为何沦为“医院亏损兜底者”?
当医院运营陷入困境,经济上出现亏损时,医生往往成为了最先被牺牲的群体,一系列荒诞现象随之而来。
一些医院实行科室承包制,要求科室自行承担设备、耗材、水电等各项成本。如此一来,科室的运营成本大幅增加,医生的绩效也被这些成本无情“吞噬”,最终出现负数绩效的荒唐结果。医生不仅拿不到应有的报酬,反而还要倒贴钱上班。
在DRG付费模式下,有的医院为了达到医保支付标准,不惜将轻症患者“包装”成重症,以此获取更高的医保支付。然而,一旦病例费用超标,这些超支的费用就通过克扣医生绩效的方式在医院内部“消化”。医生成为了医院数据游戏的受害者,为医院的违规操作买单。
还有医院以“共克时艰”为借口,对医生进行道德绑架,要求医生接受绩效延迟发放或者打折。如果有医生公开抱怨,甚至会被施以“待岗”处罚。医生们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还要承受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压迫,实在苦不堪言。这种所谓的“绩效骗局”,本质上就是将医院管理失职、政策执行偏差所产生的代价,一股脑地强加给了医生,让医生成为了医疗体系矛盾的最终承受者。
破局之路:从“控费思维”到“价值医疗”
要想打破当前这一困局,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改革,重塑医疗体系的良性发展。
医保支付设计需要进一步优化,建立特例单议机制。对于那些病情极为复杂的病例,以及采用创新医疗技术进行治疗的情况,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避免“一刀切”式的控费模式,充分考虑医疗实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重构医院薪酬体系迫在眉睫,可以借鉴“三明医改”的成功经验,大力推行年薪制。通过降低绩效工资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保障医生能够获得稳定的基本收入,让医生不再为收入的大幅波动而忧心忡忡,能够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医疗服务中。
强化医院精细化管理,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成本。建立与DRG/DIP相适配的绩效考核机制,将医保控费的压力转化为提升医疗质量、提高医疗效率的动力,而不是简单地将压力转嫁给医生。
完善监管机制,提高绩效分配的透明度也十分重要。公开绩效分配的具体细则,接受全体医护人员和社会的监督,严厉查处医院转嫁亏损的违规行为,切实保障医生的合法权益,让医生的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
医生的尊严,不应被绩效“负数”吞噬
当医生在手术台上全神贯注、争分夺秒救死扶伤的时候,心里却还在担忧下个月的工资能不能还上房贷,这损害的不仅仅是医生个人的职业尊严,更是整个医疗体系的根基。医保控费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挤出医疗费用中的“水分”,让医保基金能够更加合理、高效地使用,但绝不能以牺牲医生的利益为代价,不能成为“抽干医疗体系血液”的利刃。只有让医生彻底摆脱“绩效囚徒”的身份,才能真正实现“患者减负、医生受尊重、医保可持续”的三赢美好愿景,让医疗行业回归救死扶伤的本质,为民众的健康福祉保驾护航。
撰稿丨某三级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