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Nature重磅发布一篇题为《独家:这些大学被撤回的科学论文最多》的文章,这是Nature首次进行的分析揭示了哪些机构是撤稿热点(Nature,2025)。

文章揭示,2014-2024年间,全球撤稿率最高的前10家机构中,中国医院占据7席。其中,山东某三甲医院以5%的撤稿率(即每20篇论文就有1篇被撤)高居榜首,远超全球平均水平的50倍。河北、河南两家三甲医院分别以3.5%的撤稿率紧随其后。


图源:Nature

这组数据源自Dimensions、Argos、Retraction Watch三大数据库的交叉分析。统计显示,撤稿属于罕见事件。在过去十年发表的5000多万篇文章中,仅有约4万篇(不到0.1%)被撤稿。其中,中国医疗机构的撤稿率(0.3%)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倍,60%撤稿论文涉及中国学者。在撤稿率超1%的136家机构中,70%为中国医院。

针对中国的撤稿机构,该研究按照医院和大学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医院的撤稿率高于大学的撤稿率。此外,对于大多数撤稿率较高的机构来说,撤稿涉及多位作者。

三甲医院成造假重灾区,101篇问题论文涉多科室

事实上,这场学术丑闻的端倪可追溯至五年前。

2020年,知名“学术打假人”Elisabeth Bik团队通过图像比对技术发现412篇论文存在条带雷同、图表模板化等特征,疑似产自同一家“论文工厂(The Tadpole Paper Mill)”,即那些批量按需生产科学论文,并将论文卖给那些有需求的科研人员的机构(科学网,2020)。

据Bik披露,这些问题论文(截至2020年2月统计)中,最早可追溯至2016年,爆发期集中在2018-2020年。涉事论文主要发表于六种期刊,包括已被剔除SCI的《Cellular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涉及Wiley、Elsevier等知名出版商,期刊影响因子多介于2-5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98%的论文作者来自中国医疗机构,其中三甲医院占比显著,山东地区尤为突出。


图源:forbetterscience.com

具体而言,前文中位居Nature撤稿名单榜一的某地级三甲医院,以101篇问题论文同样居首,覆盖儿科(15篇)、心脏病学(6篇)、内分泌学(6篇)等多个科室。

基于这一曝光,该院在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期间连续发布10份通报,对107起学术不端事件的责任人作出通报批评、行政警告乃至免职等处理(山东某医院,2021)。


图源:上述三甲医院官网

然而,此次曝光仅是冰山一角。Bik团队推测同类工厂可能已产出上千篇造假论文,部分期刊甚至与工厂存在利益关联。

SCI论文成职称筹码,中国医生的韭菜太好割

其实,对于许多人来说,买卖论文已是公开的秘密。一项调查显示,我国论文代写市场年产值早在2009年就已突破10亿元大关(科技日报,2020)。

然而,频繁曝出的学术造假案件,竟有大量论文来自中国的医院,甚至是三甲医院,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Nature文章分析原因称,问题症结在于部分医院青年医师通过论文工厂购买伪造稿件。就连Elisabeth Bik本人都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医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为他们必须发表论文才能获得工作或晋升。

三甲医院为何成为“重灾区”?关键在于其“医教研”三位一体的体系,学术论文已然成为医生晋升的“敲门砖”。有的人凭借科研论文轻松跻身正高职称,而有的人因发表难题久攻不破,最终困于大龄主治的困境。

当然,这种压力并不只存在于三甲医院。2021年,国家卫健委通报的404起学术不端事件中,地级市医院占比超六成(CC情报局,2025)。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文天林主任观察到,大量名校硕博毕业生进入二三线城市医院后,迅速陷入“临床与科研双线作战”的困境:医院科研条件有限,实验设备和科研团队匮乏,但职称评审标准却向一线城市看齐。

因此,在晋升需求的驱动下,论文买卖成为“快通道”。对于不少医生而言,发表论文不再是学术探索的过程,而是晋升所必须完成的“任务”,学术研究也由此沦为功利化操作——“做学问”变成了“搞学问”。

“论文工厂”正是依托这种需求,不断滋生并壮大。那些急于求文的医生,慢慢成为了学术造假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而论文工厂也逐渐演变为某些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甚至成为行业内的“常规操作”。

撤稿潮倒逼改革,能否斩断灰色产业链?

学术造假的“捷径”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一旦曝光,造假者不仅名誉扫地,还可能面临职业生涯的重创。

2023年底,教育部启动“撤稿论文倒查三年”专项行动,要求对2021年1月1日以来本单位、本人署名的科技论文被撤稿情况进行全面梳理,核实撤稿原因和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澎湃新闻,2023)。此外,国家卫健委还同步建立了科研诚信档案,将学术不端与医师执业资格挂钩。

同时,多所高校院系官网也陆续发布了关于“清查学术不端问题论文”的信息。例如,重庆医科大学等提出检索范围包括中英文科技论文;温州医科大学重点清理科技类学术论文,社科类论文、学位论文和已完成查处的论文暂不纳入。

此外,根据山东省还将自查清理的单位,延申至医学类高校直属附属医院。

事实上,类似的反学术不端行动并不新鲜。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贾鹤鹏指出,这类由官方主导的清查几乎年年都有,甚至曾有41个部委联合开展专项整治(知识分子,2023)。但频繁发起的自上而下的治理,似乎并未能彻底根除问题。

例如,去年2月,西安三位医生利用AI生成论文插图。文章刊发不到三天即被迅速撤稿(科学网,2024)。


图源:科学网

(转自:药闻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