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医保大数据监管取得显著成效,但仍有个别医疗机构招揽、利诱居民,通过虚假诊疗、虚假住院、虚增耗材等方式骗取医保资金。不法分子专挑“易感”群体下手,外包科室伪造病历进行骗保,或披慈善外衣“拆灯泡”规避检查。据新华社报道,浙江省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近日审判的一起案件中,一名“游医”违规承包民营医院眼科,靠“下乡义诊”等活动诱骗农村参保老人接受白内障手术,短短5年间套取医保基金3000余万元。

上述案件中,医务人员想尽办法坑民并骗保,其手段极为卑劣。他们通过虚假诊断、篡改病历、诱导手术等方式,将患者视为敛财的目标。尤为可恨的是,他们通过伪造视力数据,将健康老人推上手术台,视力好坏一律做手术,很多没有患病的居民被白挨一刀。这已不能仅算作医疗欺诈,而且还带有故意伤害的成分在内。并且,这些医疗骗子骗多了还举办“庆功宴”,其气氛之嚣张可见一斑。

医院外包科室,是此类乱象滋生的温床。一些民营医院为追求经济效益,将科室外包给无资质的第三方,导致医疗质量失控、监管责任模糊。对外出租和承包科室的医院通常只是收钱了事,双方属于合作关系,而非上下级管理关系,医疗监管与质量监控就无从谈起。这种“以包代管”的模式不仅起不到内部监督的作用,反而为医疗违法行为提供了掩护,让承包者肆无忌惮地突破底线坑蒙拐骗。

外包本是一种常见的市场行为,很多商业场所都喜欢采用外包模式,但医疗关系到健康与生命,外包不适合于医疗领域。为此,《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医疗机构不得对外出租、承包医疗科室。然而现实中,此类现象仍时有耳闻。有些民营医院搭建起一个架子,然后采取“招商”的模式经营,所属科室全部外包。法律条文若不能转化为实际约束力,就会形同虚设。尽快遏制出租和承包科室行为的多发势头,已是当务之急。

患者对于外包科室更要保持警惕。这类科室常以“免费治疗”“超级低价”等噱头来吸引患者,但背后却通过过度医疗、虚增项目等手段牟利。有些出租承包的科室声称“看病不要钱”,甚至许诺“住院发补贴”,其实都是通过欺诈骗保牟取暴利。一些防范意识较差的老人,很容易上当受骗,甚至不少患者误以为他们是在做好事,为这类违法行为打掩护。患者要认清这类行为的本质,一旦发现存在出租和承包科室现象,不仅要迅速终止就诊,而且还要果断举报。

医疗机构外包科室值得高度关注。终结这一乱象,既需要刚性监管,也需要医疗行业自律和民众积极配合。唯有法律利剑高悬,监管不留死角,医疗机构坚守依法行医底线,患者和居民擦亮双眼,才能尽快填平外包科室这个坑民“深陷阱”,进一步守护好百姓的生命与健康安全。

文/时本

编辑/汪浩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