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血压治疗领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CB)都是常用药物。这三类药物虽然都能降低血压,但它们的作用机制、适用人群、不良反应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精准选择药物,提高治疗效果(文末附表格总结)。
一、药物作用机制
ACEI:主要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发挥作用。血管紧张素Ⅱ是一种强烈的血管收缩物质,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同时还能促进醛固酮分泌,导致水钠潴留。ACEI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不仅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还能减少醛固酮分泌,减轻水钠潴留,并且可以抑制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的重构,对心脏和血管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ARB:作用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通过选择性地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受体的结合,从而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物学效应,包括血管收缩、醛固酮释放等,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与ACEI相比,ARB对血管紧张素Ⅱ的阻断更为直接和完全,避免了因ACEI抑制缓激肽降解而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CCB:通过抑制钙离子内流,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降低,导致血管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从而降低血压。根据对血管和心脏作用的选择性不同,CCB可分为二氢吡啶类(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和非二氢吡啶类(如维拉帕米、地尔硫䓬)。二氢吡啶类主要作用于血管,降压作用较强;非二氢吡啶类对心脏的作用更明显,可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
二、适用人群
ACEI:适用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尤其是合并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的患者。ACEI可以改善心肌重构,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对糖尿病肾病有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能延缓肾功能恶化。但ACEI不适用于双侧肾动脉狭窄、高钾血症以及对其过敏的患者,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干咳的不良反应,对于不能耐受干咳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ARB:与ACEI的适用人群有一定重叠,适用于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糖尿病肾病、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等患者。由于ARB不会引起干咳,对于不能耐受ACEI干咳不良反应的患者,ARB是较好的替代选择。同样,双侧肾动脉狭窄、高钾血症患者禁用。
CCB:适用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尤其适用于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以及高血压合并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二氢吡啶类CCB降压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收缩压;非二氢吡啶类CCB更适用于高血压合并心绞痛且心率较快的患者,可同时降低血压和控制心率。但CCB可能会引起面部潮红、头痛、下肢水肿等不良反应,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尤其是心功能较差的患者,使用非二氢吡啶类CCB时需谨慎,以免加重心力衰竭。
三、不良反应
ACEI:干咳是ACEI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这是由于ACEI抑制缓激肽的降解,使缓激肽在体内蓄积,刺激呼吸道引起咳嗽。其他不良反应还包括低血压、高钾血症、肾功能损害等。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血压、血钾和肾功能。
ARB: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总体耐受性较好。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低血压、高钾血症、肾功能损害等,但发生率较ACEI低。与ACEI不同的是,ARB一般不会引起干咳。
CCB: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面部潮红、头痛、心悸、下肢水肿等。面部潮红和头痛是由于血管扩张引起;心悸与药物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有关;下肢水肿主要是因为毛细血管前血管扩张,而静脉回流不受影响导致。此外,非二氢吡啶类CCB还可能引起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心脏传导系统异常。
四、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ACEI:一般建议从小剂量开始使用,逐渐增加剂量,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使用过程中,应避免与保钾利尿剂(如螺内酯)合用,以免增加高钾血症的风险。同时,使用ACEI期间应定期监测肾功能和血钾水平。
ARB:使用方法与ACEI类似,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压控制情况调整剂量。同样需要注意监测肾功能和血钾,避免与保钾利尿剂合用。
CCB:二氢吡啶类CCB可能会引起心率加快,对于心率较快的患者,在使用时需谨慎,必要时可联合使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非二氢吡啶类CCB使用时需密切关注心率和心脏传导情况,避免与其他可能影响心脏传导的药物合用。
表1 ACEI、ARB和CCB的区别对比
ACEI、ARB和CCB在高血压治疗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们各有特点。医生在选择药物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血压水平、并发症情况、不良反应耐受程度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降压效果和保护靶器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