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的全面冲击,叠加全年惨烈的“价格战”,4S集团2024年的财报惨不忍睹。
截至发稿,已上市的十大4S集团中,广汇宝信表示财务状况复杂,公告延迟披露;厦门信达业绩预告中表示汽车业务利润减亏,但未给出详细数据。
AC汽车盘点其余8家财报,营收、毛利、净利润全线下滑,无一幸免。毛利方面,8家4S集团降幅均在20%以上,其中新丰泰降幅高达107.14%。净利润方面,由盈转亏的4S集团新增3家,目前仅剩中升与永达保持盈利,美东汽车和新丰泰的降幅,更是分别高达1548.08%和1875%。
整理财报说明,各集团新车与二手车的销售,均受到价格倒挂冲击,业绩表现整体不佳。售后业务也不可避免受到波及,6家4S集团的售后收入同比下滑。
不过,提升售后毛利,早已成为各集团的共识。除了中升、新丰泰等集中售后资源,建设钣喷中心的操作,强化续保、事故车等保险相关业务,也成为4S集团修复盈利的切入点。
如永达在财报中表示,剔除门店关停并转的因素,维保毛利维持在40.45%,得益于保险相关业务的优化,机电维保的毛利有所提升。
而这正是普通4S集团难以形成的优势,即使跻身百强经销商,也难掩车市风暴下的颓势。3月利星行多家奔驰4S店闭店,涉及北京、上海、杭州等多个区域,部分车主反馈上牌受阻;宝利德集团更是传出爆雷消息,旗下13家门店无法提车,售后业务也岌岌可危。
那么,如业内所期待的,这些已上市的4S集团,能否成为行业“最后的希望”?在新车销售利润修复之前,售后又能否成为有力担当?新能源渗透率持续走高,集团们又如何押注品牌提振销量?
01、新车销售出现负毛利,二手车价格崩盘,集团“审慎扩张”
作为4S集团的营收重心,新车销售的状况尤为重要。
已统计的8家4S集团中,美东、正通、百得利、新丰泰、世纪(参数丨图片)联合的新车营收下滑均在20%以上,其中美东新车收入缩水高达27.4%。
参考美东4S店的布局运营,其主要代理的保时捷、宝马、雷克萨斯等品牌,在2024年受到的冲击格外猛烈。一方面是新能源品牌撬动了原有的客户根基,另一方面是竞品价格战白热化,各门店不得不“赔本赚吆喝”,来保持销量的相对体面。
全年竞争的焦灼,直接体现在新车毛利当中,美东新车销售毛损高达6.2%,直接带动了其他业务毛利的下滑。类似的情况也在中升集团出现,全年新车销量为48.53万台,同比下降3.2%,新车销售收入却下降10.6%,毛利为-32.08亿元。
相较于以往,新车销售负毛利的局面在行业内首次大面积出现,根本原因便是燃油车销量的衰减。永达新车毛利不降反增,从2023年的1.64%增长至1.83%,却要得益于集团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超过10%,且新能源新车的毛利远高于传统油车品牌。
可以说,燃油车市场需求减少,进销价格倒挂,以及主机厂售后返点等激励政策的滞后延迟,成为2024年4S集团新车销售遇冷的核心原因。与之相应的,是二手车业务的“审慎扩张”。
以永达为例,2024年二手车交易规模74969台,同比下降19.4%,其中经销销售量和经纪交易量分别是36488台和38481台,分别同比下降18.2%和20.5%。
交易量均衡减少,业内人士认为,永达二手车销售的缩水,主要在于人为调控,新车价格的大幅跳水,导致二手车价几乎全面崩盘,“越卖越亏”的状况比新车销售更加明显。
诚然,在2024年财报中,永达着重提到了以“库存健康”为前提,很大程度上证实了业内的猜测。就运营层面来说,永达的“2+1”二手车零售模式,已集检测、拍卖、物流、办证等,形成一体化的流通体系,在多重数字化平台的操盘下,获得增量并非难事,更多在于利润的权衡。
不过,相较于永达等4S集团的审慎,中升集团的二手车业务仍在高歌猛进。2024年二手车交易量达到226231台,同比增长37.9%,二手车销售收入154.17亿元,同比增长7.3%。
可以说,中升以销量对冲二手车均价下跌的影响。其在财报中提到,2024年二手车月销量破百台的门店有49家,相较于2023年增加12家,且这些门店有95%位于中心城市,客户增长的可持续性较好。
业内人士预测,在燃油车销量持续下滑的背景下,4S集团的二手车业务或将趋向“低价走量”。但就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售后保障更加完善的“官方二手车”,将对普通车商形成较大冲击。
02、售后营收占比全面提升,整合售后资源,事故车成为重点
新车销售承压,售后业务的潜力被各4S集团充分发掘。
在已统计的8家4S集团中,中升与美东的售后产值显著增长,永达、正通等5家集团出现小幅波动,仅新丰泰的售后产值出现相对明显的下滑。
以行业龙头中升为例,2024年售后服务增长9.6%至220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0.8%,成绩尤为亮眼。售后及精品业务毛利为126.51亿元,毛利提升一方面是售后服务规模的增长,二是精品销售组合的优化调整。
首先是业务规模方面,中升2024年的活跃客户约419万,相较于2023年同比增长10.7%,三年复合增长率达9.2%。在中升go会员体系内,电话和企业微信有效触达的客户超1600万。
相应的,中升集团2024全年完成维修保养、保修和事故车维修的入场台次超805万台,较2023年同比增长7.8%,三年复合增长率达7.5%。
结合活跃客户中有62%进行衍生消费的数据,业内人士认为,中升洗美的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通过洗美贴改带来的增量客户,已有效嵌套至中升go会员服务体系内,从维保、快修到钣喷,中升go以会员积分等运营策略,以及相对灵活的车辆维修方案,覆盖至车主用车养车的方方面面。
在2024年的财报中,中升并未对钣喷中心的建设成果展开赘述,但在正通、新丰泰等集团的财报中,类似“集中售后优势资源,在核心城市建设大型钣喷中心”的表述颇为常见。
相较于这一策略推广初期,业内对于投资成本、盈利能力的质疑考量,如今业内更关注此类大型钣喷中心,对于4S集团维修效率的提升。
事实上,独立售后在事故车修缮效率方面的精进,已经成为4S店的有力竞争者。在燃油车陆续转入存量市场,行业“卷服务”的发展趋向下,4S集团整合建设的大型钣喷中心,或能形成更为有力的竞争。
与事故车相应的,续保等车险相关业务的优化,也成为各4S集团在财报中明确提及的方向。
中升2024年代理了195万单车辆续保保单,加上新车保险,年内续保单数已超241万单,同比增长20.7%,三年复合增长率超12%。
永达集团专注于三者险及医保外用药等附加险保额的提升,聚拢高净值车主,在营销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带动续保台次规模增长。
此举同样为售后产值及毛利的提升带来积极影响,在业内普遍关停并转,将本减亏的背景下,永达2024年常规维保的毛利依然保持在40.45%,机电维保业务毛利陆续提升,同时以“以修代换”的策略,深化与保司的事故车合作。
新丰泰2024年同样以续保保单为突破口,通过精细化的保险业务管理系统,实现续保保单数量增长12.9%,保费增长14.8%。其事故车业务相较于2023年保持稳定,但在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新丰泰也表示要通过更加广泛的渠道获取事故线索,密切关注线索转化。
可以说,相较于常规维保,事故车维修是目前4S集团更为核心的优势项目。从续保到扩宽事故车线索,再到于中心城市建设综合钣喷中心,资源整合及深度转化,成为4S集团发展的共识。
03、大批网点关停并转,翻牌新能源,精简传统品牌
发掘售后固然重要,但4S集团的业务根本,依然在于卖车。
以美东为例,2024年售后产值在总营收中的占比达20%,但在集团庞大的运营体系面前,能够给予的利润依然是杯水车薪。因此,修复新车销售利润,是4S集团“自救”的根本。
前文提到,永达汽车2024年新车销售的毛利不降反升,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在集团新车销量中的占比超10%,相较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车的毛利更高。
事实上,在永达2025年的发展规划中,新能源与豪华车并列,将成为集团布局的两大核心阵营。永达希望通过押注鸿蒙智行、小米、小鹏等头部新能源品牌,在2026年,实现占集团新车销量50%的目标。
结合永达2024年的动作来看,其关停并转了18家4S店和4家展厅,新开业了12家网点,包括2家宝马,2家小米,2家鸿蒙智行,2家小鹏,1家Smart,2家极氪售后服务中心以及1家蔚来售后服务中心,新能源“含量”极高。
而新开2家宝马4S店,也对应着永达聚焦豪华车的动作,其计划将代理传统豪华品牌收缩至保时捷和宝马,并2026年实现占集团新车销量40%的目标。
与此相应的是售后资源的集中,按照业内猜想,保时捷等传统豪华品牌将逐步成为“情怀车”,未来将会呈“小而美”的市场及服务格局,永达大刀阔斧的调整,可谓“痛定思痛”,抓住市场提前量。
就其他4S集团的动向来看,一边转型热门稳健的新能源,一边将代理的传统品牌,收缩至区域内少数具有核心优势的门店,已成为网点关停并转中的显学。
参考中升集团,其网点架构调整遵循3大原则:提升区域市场集中度、增强客户服务多元化、优化物业运营效率。通俗来讲,其一是优化传统品牌服务体系,运营管理提质增效;二是布局新能源品牌,丰富集团客户类型。
目前中升在新能源领域聚焦于问界品牌,含4家在建,已有37家AITO门店。近期中升集团计划采购1000台问界作为代步车,以此引导BBA老客户向新能源靠拢。相比于其他4S集团,中升在新能源品牌的布局上相对保守,但转型步伐并不优柔寡断。
类似的,新丰泰集团也在新能源转型上加快步伐。2024年,兰州腾势中心店、西安方程豹4S店正式开业,银川和渭南腾势快闪店试运营。2025年初,兰州问界用户中心开业,银川和渭南腾势新店于3月动工。不难发现,比亚迪、鸿蒙智行集团此类实力强悍的背书,是其选择的重点。
可以预见的是,2025年将是各4S集团修复利润的关键之年,从近期密集的“一口价”政策,到各传统品牌推出“终身质保”,既是对4S的补偿,更是对2024年疯狂竞争的反思。
而站在当今的时间节点,4S集团也有了更多选择,内驱变革之中,更看到了“油电兼具”的发展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