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标关注猎聘公众号 探寻职场的另一种可能
张瑞的履历并不差——北京某知名高校硕士学历,两段法院实习经历,两段知名律所的实习经历,还有一段大厂的实习经验,甚至参与过国家级科研项目。
在旁人看来,这样的背景应该让她在就业市场上如鱼得水。
现实的情况不太一样。尤其是在职场,人们只关注求职人擅长做什么,能带来何种利益。
她要回看自己的经历,对应不同的单位找出自己适配的“卖点”。但更重要的是,她得不断投递简历,等待一个展示自己“卖点”的机会。
但她最近发现,等待面试机会,是最熬人的。
“打开招聘软件或看招聘会的岗位,会发现市场上都在争抢数据工程师、人工智能相关的职业,而像法学及其他文科相关的职位,似乎淹没在这一轮的技术浪潮中。”张瑞苦笑着说道,“感觉这次可能需要投出不止400份简历。”
400份之一
三四月份,是“金三银四”招聘旺季,全国多地争相举办招聘会,招揽人才。与以往的春招相比,今年的春招几乎与“AI热潮”并存。
从猎聘数据,技术类职能的职位数量同比上年开工增长较多,同比增长率位居前五是算法工程师、系统工程师、技术/研发经理、汽车底盘工程师、汽车电子/电器工程师,其中算法工程师和系统工程师的同比增长均超20%。
在技术的冲击下,文科生在职业市场却陷入了窘境。
“文科没有什么求职需求可言”“世界不需要文科生”等话题也在网络上再次掀起浪潮。
在张瑞的描述中,她所读的法学和翻译硕士专业,是当下热议度高、难找工作的专业之一。
2024年毕业那年,为了在北京找到一份律师事务所的工作,张瑞投出了400多份简历,甚至一天辗转四个面试地点,如此循环往复,等待一个来自400份之一的机会,从而踏入上岸的第一步。
好不容易进入律所,张瑞却发现,这跟自己想象的不一样。
一方面是实际接触的案例跟学校教的理论知识不太一样,经验尚少的她还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另一方面则是,律师是讲究经验的职业,像她这种刚毕业的新人来说,刚进入律所无非就是做一些基础工作。
但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法律行业的深入应用,非诉讼律师、法务岗、律师助理等岗位的大量基础性、重复性工作,已经可以通过AI工具高效完成,这使得许多初级岗位的需求大幅减少。
“假设AI代替了大部分的基础工作,那么对于这个讲究经验和资源积累的行业来说,行业分化是不是会越来越严重?”她说,刚毕业的学生的处境就很尴尬。
陷入类似处境的还有外语专业的毕业生。
早在春招开始之前,林曦就听闻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
当时她还在读大四,正忙于准备公务员考试,对此并未有太多切身体会。
但参加完考试后,搜寻岗位时发现,接收翻译、商务、外贸类岗位的需求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技术、算法、工程类岗位的招聘信息。
以翻译为例,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历年发布的就业蓝皮书数据,应届本科生从事翻译类职业的比例由2014届的1.1%降至2023届的0.4%,近十年就业占比降幅达64%。
与此同时,林曦发现许多传统的文科岗位,如市场、运营等,也开始倾向于招聘具备计算机或数据分析背景的求职者。
“这个数字化时代对数据分析、Python、SQL等技能的需求增加,文科生较为缺乏相关技术能力。目前我也不是很清楚自己要干什么,还在思考,但是我会去考证,所谓技多不压身。”她说。
文科缩招,新工科扩招
技术浪潮下,受到冲击的不仅仅是就业市场,还有被市场搅动的高校专业。
越来越多的大学停办“实用性”不强的文科专业,去拥抱更具竞争优势的STEM学科(指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
例如,2024年,哈佛大学本科生学院取消了至少30门课程,涉及二十多个系,多数涉及文科专业。在国内,也有类似趋势。
复旦大学宣布将推行“教育教学3.0版”改革计划,将人文社科专业本科生招生比例降至20%,同时扩大新工科,围绕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等先进领域,组建6大工科创新学院。
近些年来,随着技术的快速迭代,AI正在赋能千行百业。不过,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依然显著。
工信部报告显示,到2030年,中国AI人才缺口预计会达到400万。这也是各企业用优厚的薪酬待遇,争抢技术人才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近些年来,国内高校的专业一直在调整中。
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要求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基础学科特别是理科和基础医科本科专业点占比进一步提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了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3月6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将进一步增加“双一流”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在去年扩招1.6万人基础上,今年力争再增加2万人。
截至目前,已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至少15所高校宣布本科扩招。从扩招范围来看,多为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战略新兴领域。
但名校纷纷扩招的同时,另一个声音也引起社会反响。
近几年来,国内多个大学裁撤文科专业。如西北大学、中科大撤销了部分文科类专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撤销了整个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四川大学则撤销音乐学、表演、动画、保险学、广播电视学等31个本科专业。
为什么文科专业会有这样的趋势?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涂凌波认为,随着新技术的到来,不可避免会带来冲击和焦虑,但并不意味着文科无用。
“AI的发展是技术进步的大趋势,它解放了人力,使人们能更好地发挥创造性,去做更多的创新和内容生产工作。文科专业完全可以做到与时俱进,在拥抱AI的同时焕发出生命力。”涂凌波说道。
总结
AI时代,并非文科生的危机,而是转型的契机。
技术可以替代重复的劳动,但无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情感共鸣和人文视角。
这个世界,依然需要文科生。
作者丨阿力米热
编辑丨黎广
简历投到焦虑?
不如交给专业的人,主打一个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