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广东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热情与决心投身于高校建设之中。从省会广州到活力之都深圳,新的大学建设计划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广州一口气推出32个重点建设项目,涵盖竣工、续建与新开工等不同阶段,其中香港岭南大学(广州)项目落户增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项目二期工程扎根南沙,这些项目都备受瞩目。
深圳也毫不示弱,持续推进第三轮高水平大学建设,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建成投用,深圳海洋大学一期、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一期等项目建设也在快马加鞭地进行。
在这一轮新建高校的热潮中,与香港高校的合作办学成为一大亮点。香港岭南大学在人文、商科和社会科学等领域优势显著,其社会政策与行政管理、哲学等学科在亚洲都名列前茅。即将落地增城的香港岭南大学(广州),将成为广州布局的第二所香港高校,也是广东的第五所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高校。
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自2018年签约,2022年开学以来,发展迅速,不仅获批增设多个本科专业、硕士及博士项目,其国际化的师资、独特的教学语言及本硕博贯通教育模式,都为广东高等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
这种合作办学模式,得益于广东与香港地缘相近的天然优势,更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在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对香港高校而言,在广东办学能突破土地与招生范围的限制,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对广东来说,则能提升高等教育的开放水平,借鉴香港高校先进的办学理念,激发本地高校的发展活力。
从数据来看,广东在高校数量上已然成绩斐然。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中,广东高校总数达165所,本科高校73所,在全国省份中分别排名第三和第二。但如果深入分析,会发现广东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仍存在优化空间。
广东常住人口达1.278亿,远超江苏的8526万,然而在“双一流”高校数量上,广东的9所与陕西、四川相近,却与自身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强劲的经济实力不太匹配。珠三角的深圳、佛山、东莞等城市,高校资源相对匮乏,与城市的经济地位不相称。
比如深圳,建城时间短,高校数量在超大城市中靠后;佛山有13所普通高校,东莞超千万常住人口却仅有8所普通高等院校。
近年来,广东的高校毕业生规模庞大。2024年,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84万人,加上外省流入和留学回国来粤求职的学生,就业总量大,就业形势严峻复杂。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广东的人口出生率在全国表现突出。
2024年末,广东常住人口增加74万,出生人口113.3万,两项数据均为全国第一,人口结构较为年轻,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广东将有源源不断的适龄青年有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面对未来,广东大规模建设高校是否会导致高等教育过剩?从目前的情况分析,这种担忧可能为时尚早。首先,广东的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以深圳海洋大学为例,其学科专业紧密对接深圳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战略,以及“20 + 8”产业发展需求,培养的人才将为产业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广东作为经济强省,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的道路上,需要大量不同专业领域的高校毕业生,新建设的高校所开设的专业,如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等,都是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置,旨在满足未来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其次,广东的人口优势决定了其高等教育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尽管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在增加,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60%,但广东凭借较高的出生率和人口吸引力,未来生源数量有一定保障。
随着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更多的高校尤其是高水平高校的建设,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选择,提升广东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满足民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
此外,广东建设高校并非单纯追求数量,而是注重质量与特色。新建高校在管理模式、教学理念、专业设置等方面积极创新,与国际接轨,与产业融合。
例如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合作办学高校,带来国际化的教育资源;深圳理工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大学,聚焦新工科、新医科,探索科教融合的新路径。这些高校的建设,将提升广东高等教育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竞争力。
当然,在建设高校的过程中,广东也需关注一些潜在问题。如在高校扩张过程中,要确保师资队伍的同步建设,保证教学质量;合理规划高校布局与专业设置,避免同质化竞争;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确保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顺利进入市场,实现人尽其才。
总体而言,广东现阶段大力建设高校,是基于自身经济发展、人口结构以及高等教育现状的综合考量,是面向未来的积极布局。在科学规划与合理推进下,广东有望通过这一轮高校建设,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