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燕侠饰演阿庆嫂 北京京剧院供图

3月19日,京剧艺术大师赵燕侠与世长辞,走过了97年的传奇艺术人生。

8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赵燕侠在继承荀派艺术表演风格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大胆突破,创立“赵派”,为京剧的传承、创新、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享誉菊坛。

“这孩子有挑班的台风”

1928年3月1日,赵燕侠出生于天津一个京剧世家,浓厚的家庭艺术氛围为她的成长埋下了艺术的种子。6岁,她就在武汉登台首演,7岁起随父亲赵筱楼在杭州、上海等地搭班演戏。父亲按照培养武生的训练方式严厉督导她练功,为她日后的艺术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

14岁到北京后,赵燕侠师从诸茹香、何佩华、李凌枫等学习青衣、花旦,并拜“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为师。荀派艺术以柔媚婉约、细腻多姿著称,在荀慧生的雕琢下,赵燕侠不断汲取荀派艺术的精华,同时在演出中积极尝试和创新,融入个人特色,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可,开始在京剧界崭露头角。

1943年,15岁的赵燕侠在北京中和戏院正式挑梁首演《十三妹》。这场演出阵容强大,一炮打响,赵燕侠也随之声名鹊起;之后又相继演出了《大英杰烈》《翠屏山》等剧。荀慧生观演后说:“这孩子有挑班的台风。在我的弟子中,恐怕她是最有希望的。”随后,赵燕侠在京、津、沪等地与谭富英、金少山、杨宝森等名家合作,主演了《拾玉镯·法门寺》《霸王别姬》《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等剧,声誉日隆。

20世纪40年代,赵燕侠自组燕鸣社(后改名燕鸣京剧团)挑班演出,排演了《陈妙常》《孟姜女》《春香传》等大量新戏,演遍京、津、沪等地,始终保持着稳定的高票房。在新剧创排过程中,赵燕侠勇于创新,将京剧艺术与现代题材相结合,下大功夫在唱念中进行摸索和改进。她的唱腔清脆明亮、刚柔相济,咬字念白清晰利落,韵调优美、生动传神,表演细腻入微、富有激情,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从《沙家浜》到《杜鹃山》

1958年,赵燕侠和全团演员在北京创排了第一部现代京剧《白毛女》并正式公演,她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一位创演现代戏的京剧演员。周恩来和陈毅认为她可称“赵派”,她的《玉堂春》被周恩来称为“中国的《复活》”。

1960年,赵燕侠率燕鸣京剧团并入北京京剧团,与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并列“五大头牌”,并兼任副团长。从此,赵燕侠或分别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同台合作,或“五大头牌”轮流登台,尤其是1962年,“五大头牌”分两路在天津中国大戏院和第一文化宫演出,引发观演热潮,盛况空前。赵燕侠的演出场场爆满,观众深深折服于她的精彩表演。她的艺术风格也逐渐成熟,将京剧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1963年4月,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率团赴港澳公演3个月。赵燕侠演出的《碧波仙子》《玉堂春》《盘夫索夫》《荀灌娘》等剧,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场场座无虚席。1963年底,根据周恩来的建议,赵燕侠与李慕良(作曲)、田汉(作词)创作新版《白蛇传》,三人合作紧密无间,尤其是“小乖乖”的唱段,一经唱响,风靡全国。

1964年,在沪剧《芦荡火种》的基础上,赵燕侠与谭元寿、马长礼等人主演的现代京剧《芦荡火种》彩排成功,连演60场。毛泽东观看演出后建议该剧改名为《沙家浜》。赵燕侠在该剧的表演和唱腔方面有非凡的创造和杰出的贡献,在“智斗”“看病”“审沙”等场次的表演鲜活而具有深度,成功塑造了阿庆嫂这一经典形象。

剧中阿庆嫂沏茶倒水、擦桌子等手势动作,都是赵燕侠深入生活、细心揣摩南方妇女的生活细节之后,再通过舞台艺术形式塑造而成。剧中三人对唱、大段二黄慢板唱腔,火候拿捏极佳,其中“人一走,茶就凉”的一段拖腔,共十四板,极具韵味,独特的疙瘩腔也突显出“赵派”艺术的魅力,成为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同年,赵燕侠与马连良、裘盛戎、马富禄等根据同名话剧又改编排演了现代京剧《杜鹃山》。

《沙家浜》《杜鹃山》两部戏均于1964年7月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获得了高度评价,成为京剧现代戏的经典之作。

带团“跑码头”

然而,艺术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赵燕侠也经受了许多挫折和磨难,但她始终坚守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和执着,从未放弃。1977年,赵燕侠正式重返舞台,带头创作并与袁世海、李和曾主演了“文革”后全国第一部新编京剧《闯王旗》,影响深远。

20世纪80年代,京剧界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1980年8月,以赵燕侠为首的北京京剧院应邀到美国十大城市演出83场,接待观众25万人次,为国家赚取外汇30余万美元。赵燕侠也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位率团走出国门举行商业演出的京剧大师。美国媒体称赞赵燕侠的表演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1981年,赵燕侠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率先成立改革试点团,成为全国京剧院团改革的“急先锋”。她率领试点团“走出去”,到全国各地巡演“跑码头”。16个月里,试点团在全国7个省18个城市(地区)巡演360多场,上演了40多出剧目,收入总计27万余元,使剧团恢复了生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成功做到了“一人千面”

赵燕侠多次参加各种赈灾义演活动,展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她一生致力于京剧艺术的传承,收徒众多。在她的悉心教导下,学生们在京剧舞台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逐渐成为京剧界的优秀人才。

赵燕侠首创真假嗓结合的唱法,表演洒脱、嗓音甜亮、唱腔悠扬、念白清脆、咬字清晰。她曾立下“要让全国各地的观众都能听得懂我主演的剧目,听清我唱、念的每一个字”的目标,突破京剧传统唱法,唱念风格自成机杼,使观众没有字音听辨障碍,产生了更强、更直接的感人效果,又不失京剧唱念的隽永韵味。

著名剧作家汪曾祺曾评价赵燕侠的嗓音:“清,干净,明亮,脆生,这样的嗓子可以久唱不败。”赵燕侠突破程式、行当的界限,从剧中人物性格出发,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如《白蛇传》中的白素贞、《碧波仙子》中的鲤鱼仙子、《红梅阁》中的李慧娘、《春香传》中的春香、《玉堂春》中的苏三、《拾玉镯》中的孙玉姣、《花田八错》中的春兰、《荀灌娘》中的荀灌娘、《辛安驿》中的周凤英、《沙家浜》中的阿庆嫂等,成功做到了“一人千面”。

凭着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赵燕侠终其一生不断创新探索。她是中国戏曲界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一代宗师,是承载京剧新旧历史文化发展变革、具有开拓精神且艺术成就卓著的前辈艺术大家。

2025年4月7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京剧艺术大师赵燕侠的传奇人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