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大奎与什邡县志

齐杨鑫

“什邡正堂令下——施粥赈灾!”川剧《草鞋县令》的第一幕钹锣声响,须发皆白、身着补丁长袍的县令慷慨拿出自己的积蓄赈济水患。这位光风霁月、清正廉洁的草鞋县令,既是新编热门川剧《草鞋县令》的主角,也是嘉庆十七年《重修什邡县志》的主编——一位浩气长存的学者型官员,纪大奎。



草鞋县令剧照(邓晓军供图,图源:封面新闻)

嘉庆十六年(1811),清廷第三次敕修《大清一统志》,自上而下依次明确编修《四川通志》《什邡县志》等任务。一县之方志,承载着“存史、育人、资政”的功能,能对本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进行全面的记录与梳理。

“山高水长别家园,辗转来西川。”此次编修县志,对于年过花甲、从江右名郡临川府赶赴千里之外百废待兴“梗阻地带”的什邡县的纪大奎来说,是一次挑战,也是一个契机、一个抓手——一部编修精当的《什邡县志》,定能凝聚起全县的动力活力,保留优良传统、继往圣开来者,也能为他调查研究县情地情、走进人民教化群众提供充足的机会。

从纪大奎编修县志的思路结构和廉洁奉公、身体力行的一线实践,后人可以学习借鉴诸多有益的做法,同时能感受到他对当地百姓的关爱以及风土人情的热爱。

身体力行,详尽考据

纪大奎到任之初,便面临非常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严峻的社会环境:交通梗阻、水旱两灾、盐矿废弛、盗贼横行、清凉教患、人才外流、升迁无门,他曾写诗这样调侃道:“三河并九沟,有水难行舟。人无三代富,官至七品休。”

而编修县志更是一片几乎无人耕耘的荒地,清《什邡县志》草创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当时三藩反清事件刚结束不久,主编县令胡一鸿忙于战后修缮道路、学院和祠堂等设施,全志仅五十页纸,草草写就、不成章节,后经历任知县丁士一、刘绍攽、史进爵等增补为十八卷。两个甲子年已经过去,治理出一个清风正气、经济稳定的三等县城并编修出一部详细考究的《什邡县志》的重担,都落到了纪大奎身上。

于是,在处理日常政务的同时,纪大奎老而弥坚、锲而不舍地扎根在一线,广泛考察什邡全县山川地理人文水利,学术与实务并重的特质在他搜集考察时得到完整呈现,六十年前之事查找易理文献推理考据,六十年内之事遍访当地遗迹听老人回忆述说。

“粉身碎骨浑不怕,风流自有后人夸。”他曾着草鞋长袍、深入险峻山区——《草鞋县令》剧中民众矛盾高发区——高景关,与山民交流烟草、茶叶等当地标志产品;研判章山、洛水源流的复杂地形;勘察寻访历代余留城墙、碑刻;实地对照史志典籍,从故纸堆的只言片语中发现线索,考据什邡当时尚存的历史遗迹:有蚕丛时期桑蚕之神马头娘所在的章洛之墟,战国时期李冰晚年主持的工程朱李火堰,三国时期刘璋部下黄权往投刘备时坠马的马脚井,北周前期重臣卫元嵩归隐的紫极观遗迹,隋文帝第四子蜀王杨秀的猎场和庙宇所在地,足见其历史地理学钻研之深,以及他希望为什邡发展鼓噪助势的殷切之情。



纪大奎生平(齐杨鑫摄于什邡留春苑公园)

发挥专长,凝聚百姓

与纪大奎同处《清史稿·循吏列传第二百六十四》的,都是学者型官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同时个人还有相当造诣的学术成果,比如宁远知县、著名藏书家汪辉祖,华宁知县、著名易学家刘大绅,侧面可窥见纪大奎的政治和学术成就。纪大奎本人有一段泡在国家图书馆誊录四库全书的经历,在此期间,他接触到大量分门别类、去芜存菁的历代书籍,这对他编修《什邡县志》时纲举目张、删繁就简、体例完备的风格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智斗匪首,亲自带兵“夜半捣其巢”擒获盘踞在山林中的清凉教徒吴忠友;川剧《草鞋县令》里纪大奎解决山民吴忠隆争讼则活灵活现地演绎出“红白茶叶换粮”的重视茶叶贸易的县政;他还重视与邻县共同开发利用三堰和盐井,但未曾谋得半分私利。个中滋味,纪大奎自己这样说道:吾俭以养廉,勤以政事,宽以爱民,严以治匪,未尝不乐,何患于苦?——年过六旬的纪大奎在什邡县展现出非同小可的旺盛精力。

前期资料收集完备后,《什邡县志》仅耗时四个月便“善录成帙”,并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刊行,从以往的十八卷十五万字扩充为五十四卷二十万字,删繁就简、剔除冗余后总体字数还增加了五万余字。如此高效得益于学术县令一己之力凝聚起来的高效书生团队:以嘉庆三年拔贡的林时春为首的什邡知识分子,充分参照乾隆时期县志体例内容,核对旧志、实地寻访,经由时年已67岁的纪大奎亲自考订定稿,同时融入地方特色,如朱李火堰水利争讼的解决、烟市垄断的取缔情况等政务讯息均被详细记录,最终整合形成新一轮的县志。这种官民合修一县之志的模式,看起来不像是在完成朝廷下达的任务,更像是被“一方之全史”文脉传承的强烈使命感所驱策——即便后来纪大奎荣升合州知府,也曾再回到什邡县,即便晚年纪大奎告病回乡编修《临川县志》,也离不开《什邡县志》的体例格式。



纪大奎《什邡县志》序言

教化育人,提倡读书

“七载殊兢兢,浩如涉渊水”。在纪大奎主持编纂的《什邡县志》中,艺术文学类目篇幅增至五万余字,远超其他五十三种门类,是带有鲜明个人色彩的创新举措。

增录入东汉李尤、翟酺等邻县冷门文人作品,增录北周卫元嵩《元包经》等作品,自己的《双桂堂稿》中艺、乐、理、儒、术数类著述也收入其中,既反映了其文人情怀,也表现对一县之志中“文脉传承、教化育人”的重视。

不仅自己爱读书,也号召大家多读书,他在今什邡中学的前身方亭书院门口题写“读书入门三法”,都是自己总结的“识道理、务德业”的“身心之业”;又编写《晓谕县民告示二十条》(后增补为二十四条),用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的语言规范县民文明行为、平息争讼,同时再次在其中大力宣传“读书之道”,对什邡子弟的认识影响潜移默化,光是中举后提到纪大奎《读书入门三法》和《晓谕县民告示二十四条》的举子就达五人。

为表彰县民廖大炳修桥治水的善举,纪大奎立碑刻文——从前听说过很多县民为士人贤哲立碑的故事,很少听说知县为当时县民立碑的故事——整块碑文于1981年在什邡马井镇出土,至今在留春苑公园善行碑亭保存完好。纪大奎还将此事载入《什邡县志》中,以此劝勉后人,这一举动将县志编纂与民间教化结合,使志书不仅记录下历史事件,更成为教化育人的重要载体。



善行碑(齐杨鑫摄于什邡留春苑公园)

民意如水,怀念不绝

“江山一叶舟,民意如水流。”纪大奎离开之后,他的作品在什邡县一版再版,他是县民心目中的“易学研究第一人”“千古知县第一人”,被尊称为“纪大老爷”“纪青天”,关于他的传奇故事还在口口相传之中。

传说,纪大奎最后一次离开什邡,当地百姓重重挽留、依依不舍,他在城门口脱下官靴换为草鞋,以作最后的告别,脱靴之城楼因此得名脱靴楼;传说,纪大奎手植的野葡萄藤,其汁水可以医治当地人咳嗽和缓解病痛;传说,县民牛舌被割案被纪大奎从心理层面入手抽丝剥茧一举告破,并传为办案模版;传说,纪大奎的侍女才女康小姐,犹似川剧《草鞋县令》里的“乞娃”、狄青天身边的李元芳,是纪大奎帮助断案的好副手……一桩桩,一件件,都象征着当地百姓对清廉官员的崇敬和安居乐业生活的向往。



“纪青天”微服私访的民间故事

如今,在已变为县级市的什邡市大街小巷的标语灯牌上,随处可见纪大奎亲切提醒市民的卡通形象——注意道路安全、注意遵守纪律、注意用功读书等等,仿佛他不曾离开过,还在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这片土地的民众一样。其他三个卡通形象分别是治水大师李冰、农业专家张师古、佛教禅宗八祖马祖道一,纪大奎能位列其中,并配有长袍学袍官袍、青年中年老年等多种形象,其白发苍苍、身着草鞋的官服形象更成为中共什邡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什邡市监察委员会的卡通宣传人物,在什邡人民心中的地位,自当不言而喻。



什邡市路边标语灯牌随处可见纪大奎的卡通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纪大奎纂《嘉庆重修什邡县志》,在道光、民国年间多次增刻、重印、补注,时至今日仍是研究清代川西社会、烟叶茶叶发展、纪大奎学说、岷江水利的重要文献资料。当代川剧《草鞋县令》将他奋不顾身、为民请命的故事搬上舞台,彰显其学术造诣之外的“廉洁奉公、惟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再加上“铁口神断、料事如神”的民间形象,使得纪大奎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更加神采飞扬、回味悠长。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齐杨鑫(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省情信息工作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