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4期 总第815期
尹派赵腔
——论赵志刚的声腔艺术特色
文/蓝 天
越剧《屈原》片段
越剧《何文秀》片段
我和赵志刚相识多年,先后合作了越剧《家》《屈原·独吟》《藜斋残梦》《红色娘子军》《赵氏孤儿》和星·杂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伪装者》等10多部越剧作品。在多年的合作中,应当说我对他的声音、唱法是有一定了解和研究的,也很有感触。所以我谈论“尹派赵腔”是既有创作实践,也有理论总结的。
越剧《屈原·独吟》饰屈原
“尹派赵腔”出自尹派,但赵志刚在50年从艺经历中对不同角色、不同唱段的塑造,已经形成了鲜明的自身风格和体系。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赵志刚对于越剧,尤其是越剧男女合演最大的贡献之一。
越剧《家》饰高觉新
我和赵志刚的合作始于20年前的越剧《家》。这要感谢我的四川同乡、两位导演田蔓莎老师和余琛老师的牵线,让我接到赵志刚的邀请。在此之前,我尚未接触过越剧作曲领域。因此,当我接到赵志刚的邀请时,既感惊讶,又颇忐忑。但赵志刚一直以来都是我钦佩和认同的艺术家,对于这样的邀约,我自然不会放弃。
越剧《家》饰高觉新
越剧《家》是一次充满挑战又相当愉快的合作。赵志刚凭借该剧获得了第2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榜首。剧中的许多唱段也成为“新经典”,广为传唱。然而,事实上,《家》是我担任越剧作曲的第一部作品。正是因为《家》,我和越剧结缘,也和上海结缘。如果没有这出戏,我可能至今还在四川写川剧。因为越剧《家》,我和赵志刚从远隔千山万水的惺惺相惜,变成了携手探索艺术创新的“铁哥们”。相同的艺术理念和追求,促成了我们之后20多年越来越紧密的合作。关于赵志刚和他的唱腔,我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首先,赵志刚拥有极佳的天赋条件,并善于发挥自身优势。
越剧《赵氏孤儿》饰程婴
赵志刚的声音圆润、松弛,音域很宽,声音穿透力强,而且张弛有度。由于他的唱功扎实、唱法很讲究,所以极具感染力。即使只是通过老式卡带欣赏他的唱段,也足以令人心醉。而我最初也是通过卡带中的声音“认识”赵志刚的。任何一名作曲工作者都会希望有一个好的声音将自己创作的作品尽可能完美地呈现。而赵志刚这样的好演员,正是我梦寐以求的合作者。
一副好嗓子,是难得的天赋。更难得的是,赵志刚善于发挥、利用这种天赋。他是一位有追求、不断突破自我的艺术家,特别注重在唱功、唱法上下功夫。他的吞吐音很有特色,在强弱控制方面,至今,我还没有发现越剧界有哪位男演员能比他做得更细腻、更讲究。赵志刚是一位特别“讲究”的演员——对待表演和唱腔都是如此。他善于利用纯熟的演唱技巧雕琢唱腔,包括运气吐字、小腔的处理。他继承了尹派唱腔“字字送听”的特色,每一个字的字头、字腹、字尾都很清晰。听他的演唱完全不需要字幕提示,这一点也是现在很多青年演员不容易做到的。正因为如此,他的唱腔很有韵味。他又注重“以情带声”,根据角色性格处理唱腔。因此他的演唱富有感情,感染力强。我们有些演员虽然技巧很纯熟、嗓音条件也好,但唯独在情感和角色理解上稍有欠缺。因此在他们的演唱中,我能听到声音,但没有听到音乐。而赵志刚的演唱是既有声音又饱含感情的。这是他区别于一般演员,能被称为大艺术家的最重要一点。
越剧《藜斋残梦》赵志刚(中)饰沙耆, 陈萍(左)饰孙佩钧 ,赵海英(右)饰乔伊丝
不得不感慨,嗓音条件好是天生的,对演员而言是无比幸运的。但只有好嗓子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会运用、会琢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如虎添翼的效果。
其次,赵志刚对于男女合演的唱腔设计有思考、有实践。
星·杂剧《伪装者》饰明楼
音乐声腔要形成独特的体系是非常不容易的。众所周知,因为男性和女性声带构造的差异,男女声存在着自然音高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一般是四度到五度。同时,男女演员在声音特质、表演气质上有不同,也会对声线的差异造成影响。如何处理男女声在同一出戏、同一段唱中的关系,是男女合演获得持续性、突破性发展必须攻克的课题。
星·杂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饰李侠
从作曲角度来说,我们可以从旋律、弦法方面做一些技术上的处理、调整,使其融合、和谐。但是,这往往需要和演员共同商讨完成。因为同一段唱腔,不同演员演唱的效果可能天差地别,这和每个人的自身条件有莫大关系。
赵志刚之所以是一位特别受作曲、唱腔设计欢迎的合作者,因为他有想法,会主动参与唱腔设计,而且经常能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闪光的点子。这在演员中是比较少见的,因此更为难得。他的许多经典唱段、旋律都是和唱腔设计共同完成的。因为作为演员,他最知道自己的声音特点,音区、音色的长处和短处,如何扬长避短,发挥得更好。例如,赵志刚的中音区最有特色,有磁性、悦耳动听。所以在设计唱腔过程中,他也会充分利用这一音区,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当然,这不是天然而成的,而是通过演绎无数剧目,经历无数次实践逐渐积累和总结出来的,包括从失败中汲取的教训。
星·杂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饰李侠
最后,我想说的是,经过50年的舞台实践和探索,赵志刚的声腔艺术已经自成体系,并在他的各类创作中一以贯之地呈现,称为“尹派赵腔”当之无愧。
他的声腔也是当下越剧男演员中最好的——不是之一,而是唯一。“尹派赵腔”根植于由越剧宗师尹桂芳大师创造的尹派,充分吸收并发扬了尹派唱腔细腻婉转的特色,但是对女声唱腔有了重大突破,形成了“柔中带刚”“醇厚宽广”的特色,表现力强,可以塑造性格、身份差异极大的角色,拓展了越剧男女合演的题材范围。如今,他也有了很多学生,在传承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因此,“尹派赵腔”对于越剧的贡献,尤其是越剧男女合演的贡献,必将在越剧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系一级作曲、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戏剧》杂志订阅:
国内统一刊号:CN11-1767/J,邮发代号:2—3,国外代码:M30。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也可直接向编辑部订阅。
责任编辑 罗松
设计制作 尹明钰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